專題討論1:猝死之預防與處理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S1-4
如何做好復甦後照護
How to Optimize Post-Resuscitation Care
黃建華
台大醫院急診部

突發性心跳停止患者在經過初步的急救後,雖然心跳血壓等血行動力指標恢復,然而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仍會在復甦後期(post-resuscitation period)死亡,而造成此現象的疾病與表現,通稱為復甦後症候群(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復甦後症候群的產生及機轉,包括了全身性缺血再灌流的傷害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細胞凋亡路徑的活化,以及趨發炎細胞素的過度產生及活化(over-activ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因此復甦後症候群也被稱為是一種類敗血症的症候群(sepsis-like syndrome)。在復甦後的階段,包括心血管、腦部、肺部、腎臟等全身器官都受到傷害,其功能也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積極的加護治療是必要的。在循環系統方面,使用足夠的昇壓劑來改善血壓及腦部灌流。在呼吸系統方面,調節呼吸氣使血氧濃度足夠並避免二氧化碳累積。在血糖方面則須避免高血糖的狀態,以免腦部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在體溫方面則避免發燒,以免加重腦部損傷。近來由於學界的努力,提出許多新的方式來嘗試減少復甦後症候群的發生及其嚴重程度,其中最成功的是低溫治療。低溫治療可以減輕患者在復甦後期所持續受到的傷害,增加患者神經學恢復的機會,並改善存活預後。近來有如冰毯等多種體外降溫及靜脈低溫導管等體內降溫的方式,配合4oC生理食鹽水被應用在臨床治療上,以達到快速將患者體溫降到32至34oC的目標。並在維持24小時的低溫治療之後,將溫度緩慢的回升至正常溫度,已免產生進一步的併發症。除了低溫治療之外,其他的治療方式如葉克膜治療(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也被應用在復甦後症候群的治療上,成功的改善了院內心跳停止患者的預後。其它尚未進展到臨床應用的治療方式,如紅血球生成素、levosimedan等也在實驗中得到良好的效果,有發展成為有效臨床治療的潛力。總結來說,全身器官的功能在復甦後期持續惡化,應用新的觀念並提升復甦後照護的品質,才能改善心跳停止患者的長期的預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