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9:腎臟衰竭與國人常用藥物的關係

S19-1
從台灣慢性腎臟病資料看藥物的角色
The Role of Drug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aiwan
黃尚志
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

腎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八位,台灣末期腎臟疾病的高發生率與高盛行率一直位居世界前茅。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06年資料,全國約有五萬名透析病患,年齡分佈以中老年族群最多,幾乎佔90%以上。原發病則以糖尿病佔全體個案28.2%及新發個案之39.2%為最多。與藥物傷害相關的慢性間質性腎炎雖只佔3%左右,然而診斷慢性間質性腎炎必須有明確的藥物致病史、或有腎臟切片病理診斷,國人畏懼腎臟切片及服用藥物病史不清、種類不明,致使臨床診斷錯歸於慢性腎絲球腎炎、或不明原因之腎炎,因此該項診斷應較實際狀況低估。

目前慢性腎臟病的診斷是依據2002年的新條件,以腎絲球濾過率高低與蛋白尿等腎臟傷害指標分成五期。根據一項國人大型健康檢查的研究顯示,台灣第一期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高達11.9%,且不論哪一時期皆比對照組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與死亡危險性。而估算的兩百萬患者中認知率只有3.5%。經常服用中草藥者,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增加20%,長期服用止痛藥者也是高危險群。

臨床上證實有腎臟傷害的藥物,可分成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及其相關製劑、含過量重金屬的製劑、具腎毒性之抗生素、抗癌藥或造影劑、NSAID與止痛劑等。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會造成間質性腎炎、近端腎小管病變、腎衰竭與泌尿道移行性上皮細胞癌,雖然衛生署已於2003年11月禁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及其相關製劑,但仍須注意後續是否仍有相類似的案例出現。NSAID的普遍使用與醫師未注意腎功能好壞及使用後的變化是另一問題,加強教育與強迫檢驗血清肌酸酐並將其化成腎絲球濾過率,可使處方時更警覺避免傷害。使用ACEI/ARB於控制血壓及阻緩腎功能惡化,則是應鼓勵的治療藥物。

雖然以目前國內的研究結果,尚無法證明藥物對台灣慢性腎臟病發生率的角色,但從臨床醫療的現實面上,可發現藥物造成的腎功能傷害,常促使原本已是慢性腎衰竭的病患快速進展尿毒階段,而必須進入透析醫療。在防治慢性腎臟病上,呼籲醫師應十分注意藥物的腎臟療效與腎臟傷害正反兩面作用,而民眾亦避免服用來路與藥效不明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