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0:高血脂症治療面面觀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Hyperlipidemia

S20-2
膽固醇越低並不一定越好
The Lower Is Not Necessarily Better
王宗道
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

動脈硬化疾病的發生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lesterol)呈正相關之現象已廣獲驗證。許多大型臨床藥物試驗亦證明,使用statin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疾病的發生與死亡率,且其療效與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程度相關。凡此種種,似乎都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越低越好。然而,與動脈硬化病程相關的脂蛋白不只有低密度脂蛋白(LDL)一種,包括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lipoprotein(a))均參與動脈硬化的形成過程。也因此,不論在觀察性流行病學研究及大型臨床藥物試驗中,卻往往會見到『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越低卻有較高之動脈硬化疾病發生率』的矛盾現象。

在包括台灣金山社區心血管世代計畫的多個大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中均發現,在對未來是否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預測上,血液中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要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來得準確。這是由於「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真正能夠將參與動脈硬化過程的各種脂蛋白做整體評估,也因此成為最具準確性的血脂肪動脈硬化指標。我們也證明了,一個同時有著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是低的,<5)的成年人,他的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反而比同時有著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是高的,>5)的人來得低。因此,單純以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的高低來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是不準確的。

儘管statin類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程度有關,但綜合各個大型臨床試驗的資料分析顯示,「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的改變程度要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改變程度更能準確反映statin類藥物的臨床療效。此外,在PROVE-IT研究中亦顯示,接受statin治療的急性冠心症病患,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70 mg/dl但C反應蛋白>1 g/L要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70 mg/dl而C反應蛋白<1 g/L者反而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因此,單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數值來評估降血脂藥物的療效是有偏差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不同的降血脂藥物之間,儘管達到同樣的血脂降低效果,但臨床療效亦不盡相同(如TNT、CORONA、GISSI-HF)。在心臟衰竭及末期腎病病患,膽固醇的降低並不能降低動脈硬化疾病的風險。對於以往有過出血性腦中風病患,過於積極的降低血脂肪可能增加再發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