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6:下消化管疾病最新的動向
Recent Advance in Lower GI Disorders

S6-0
引言
王正一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最近三、四十年腸胃醫學最大的進展是消化系內-視鏡之應用,從疾病的診斷到早期發現癌症,都很有貢獻,治療的發展更是多元發展,從止血,息肉切除,粘膜下切除到直視下內視鏡之切割清除(Endoscopic dissection)已經是臨床上進行有年的技術,這表示內視鏡的技術已相當普遍、進步,一半歸功於內視鏡機件的進步,一半也是臨床醫師的努力。
1971年起,台灣開始使用大腸鏡,1972年開始在學術會議上有相關的報告,大腸鏡成為大腸疾病診斷的利器(Wang CY, 1976)。之後,大腸鏡又有長足的進步,機器之性能改進,全大腸鏡術的成功率也大為提高,95%的病人均可以完成全大腸之檢查(Wang and Sung, 1980)。

息肉切除術之應用,使大腸癌早期發現成為事實,而且五年活存率超過95%(Wang CY et al, 1980)。一千個息肉的切除發現有65個癌症,而且絕大多數是早期癌,也使腺腫的臨床意義更加受到重視。隆起性病變的染色、放大觀察, 及最近NBI 的應用更使一些早期的病變,如 Atypia 如 de novo cancer突顯出來。翁昭 教授將為我們報告大腸鏡最近的發展及應用。

利用大腸鏡作大腸癌高危險群的篩檢是有效且有價值的方式。是1987年所作的結論,(Wang CY et al),以後促成一連五年的全國大腸癌篩辦計劃 (1991-1995),然後成為真正的國家衛生政策(2004-)。歷經十多年的努力,固然是大腸癌之年發生例突飛猛進有其需要,而決策者衛生署國健局及癌症防治委員會之卓見,也是促成之最大動力。
大腸癌病例及發生率飛躍上升,原因與國人之生活習慣之變動有關。特別是在最近的十年,大腸癌的年發生率已居癌症排名第二位。直逼肝癌。每年已超過萬例。年發生率超過40/100,000。大腸癌的早期診斷及其處理也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特別是advanced cancer發生腸阻塞及肝轉移也都有比較積極的治療觀念。謝銘釣 教授將就這一方面/提出一些新的進步的看法。

大腸炎症(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或IBD) 在國人的發生率確實比西洋人低。但以最近的二十年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及庫隆氏症(Crohn’s disease) 都有增加, 而且兩者的比率也越來越接近,從三十年前的十比一,到今日之三比一,甚至在2001年代以後已達二比一。這一個事實告訴我們,再過十至二十年,庫隆氏症或許會超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目前小兒科的病人也已有這個現象。台大的魏淑?教授將對大腸炎症的近況作一個報告,最近她才自美國學成歸國,她的報告會很精彩是可以期待的。
大腸急躁症( Irritable colon syndrome)是現代人常有的問題,它發生的機轉,已有不少研究及發現,臨床醫師不只要解除病人的症狀,注意藥的副作用及病人的安全,還要小心作鑑別診斷。最近幾年影響腸胃運動的藥劑也有不少的新發現,我們特別邀請國內胃腸運動機能的專家,台北榮總的張扶揚教授講過最近發展的概況。

現代化的醫療,應用抗生素的機會很多,感冒發燒也頗為常見,濫用抗生素也一直令人引以為憂。濫用抗生素的結果,不只導致細菌的抗藥性,也導致嚴重的問題偽膜性結腸炎之出現。

偽膜性結腸炎在最近十年之中,也有很多重要的進展。包括以下幾點:
1. 在慢性病人及機構中長期療養的病人發現糞便,中有C. difficile 的比率頗高,達5-20 %。這是院內感染的重要來源。
2. 發生率增加,一所醫學中心中,每年至少十例以上大約每一個月即有一例。部分由內視鏡診斷。
3. 抗藥性菌種增多
4. 最近幾年出現了毒性特強的菌種, 導致合併症多,死亡率高
5. 除抗生素外,抗結核菌的藥物亦會引起。
6. 糞便毒素之檢驗方便,但必需A毒素及B毒素一併檢查,才不會遺漏。

大腸鏡的清洗及消毒作業一直是一個令人擔心及關心的話題,內視鏡醫學會在過去也一直努力推動品質保證的作業,在台灣各地區舉辦研討會,每年都有一兩百人參加,內視鏡技師資格的規定,更是一個嚴格的要求,目的在減少不必要的院內感染,保證病人的安全。大腸鏡檢查及應用,已相當普遍,而維護大腸鏡術的品質則是每一個腸胃內視鏡醫師要自我要求,徹底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