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20:失眠問診指引

E20-4
失眠之藥物治療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Insomnia
李信謙
台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

  任何針對失眠的治療方式,其目的均在促進睡眠的質與量,以及減少失眠相關的日間功能障礙。而失眠症狀若係由其他疾病所引發,則亦應同時治療其原發疾病。至於完整的失眠治療計畫,應考慮藥物與非藥物二個層面。

  失眠之藥物治療,理想上必須(1)容易導入並維持睡眠、(2)不破壞睡眠結構、(3)不影響白天功能、以及(4)避免藥物的耐受性及依賴性。可惜目前並沒有完全符合上述條件之安眠藥物。許多常用的藥物,在療效及安全性上均有待嚴謹評估。尤其長期使用特定藥品之利弊,更缺乏實證資料以資佐證,在臨床使用上仍應謹慎為之。

  若於臨床評估後,計畫針對失眠投予藥物治療,作用於苯二氮平受體(benzodiazepine receptor)的安眠藥,特別是中短效藥物,其短期療效與副作用較被接受。然對長期連續使用一個月以上時,因為缺乏實證資料佐證,仍需特別小心。這類藥物又可分為傳統的苯二氮平藥物(benzodiazepine)以及新一代非苯二氮平結構藥物(zolpidem、zopiclone、zaleplon等)。非苯二氮平結構藥物(一般統稱Z-drugs)由於擁有較多實證資料支持,且較少引起日間嗜睡、認知障礙及藥物依賴等不良反應,常被建議為針對失眠的第一線用藥。

  而在國內亦常用於治療失眠的抗組織胺、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劑等藥物,目前仍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為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其之療效及副作用,由於仍待評估,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時,應密切評估其效益與副作用,並適時照會專科醫師之意見,以確保病患用藥之安全。

  一般而言,失眠的藥物治療仍建議輔以非藥物之認知行為治療,而使用藥物的原則包括: (1)保持最低的有效劑量、(2)配合睡眠保健原則,改正可能影響睡眠的行為及環境因子、(3)依照患者的生活需求調整劑量以及(4)定期追蹤、評估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