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1:糖胖症治療的最新進展

S11-2
心臟自主神經功能與糖胖症
Cardiac Autonomic Function and Diabesity
吳晉祥12 楊宜青12 林志勝3 陳家進4 盧豐華12 張智仁12
1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2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3成大醫學院神經學科 4成大醫學工程研究所

  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異常與心血管疾病及總死亡率增加的危險性有關,尤其在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者。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檢查可以藉由外來刺激、機械或藥物方法來進行,也可以使用簡單非侵入性的方法,例如一分鐘深呼吸六次之心跳改變,由平躺變為站立後的第30個與第15個心跳RR波間距之比值,此兩者皆為心臟副交感神經調控之指標。又心跳變異性也被用來評估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短時間(如5分鐘)或長時間((如24小時)時段RR波間距的標準差為時域分析的指標之一,其與心臟副交感神經調控有關;而頻域分析的高頻功率(high frequency、HF)頻譜密度與副交感神經調控有關,而低頻功率(low frequency、LF)主要與交感神經調控有關,但仍受部份副交感神經的影響,低高頻功率比值(LF/HF ratio)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指標。

  糖尿病是自主神經病變的常見原因之一,心血管反射異常為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一個臨床重要指標,而且為預測死亡的重要變項。雖然有研究顯示代謝異常產生的神經組織血流減少及缺氧可能是神經病變發生的重要因子,然而其真正機轉仍不清楚。而糖尿病前期的葡葡萄糖耐性試驗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者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的變化比較顯著,而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者的心臟自主神經功能變化可能不明顯。

  有研究顯示較低的交感神經活性與體重增加有關,也有研究顯示肥胖者的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此可能與肥胖發生的不同階段有關。雖然亞太與歐美地區對於以身體質量指數來定義肥胖的標準不同,研究仍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Kg/m2者之心臟自主神經功能變化為傾向交感神經調控增強的自主神經功能不平衡,而且此現象也見體重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3Kg/m2)的身上。雖然胰島素阻抗、瘦素及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被認為可能是肥胖者自主神經調控異常的機轉之一,然而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由於糖胖症者易有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的變化,未來應著重其機轉與臨床運用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