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7:自殺防治的挑戰
Challenge to Suicidal Prevention

S17-1
全國自殺防治策略
李明濱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行政院衛生署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暨社會醫學科

  自殺防治是當代公共衛生以及心理衛生工作之重要課題,然而自殺之危險因子,包涵之範圍廣佈於個案之精神病理、性格特質、社會心理、以及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具有快速變動與不易測度的特質,致使自殺防範成為複雜而艱鉅的任務。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佈歷年死亡原因統計資料,自西元1997年起,自殺已連續11年進入國人十大死因之列,自殺死亡率則每年均維持在每十萬人口10人以上。自西元1993年至2006年,自殺死亡率逐年上升,並於西元2006年達到高峰,每十萬人口自殺死亡率達19.3人,自殺死亡人數為西元1993年的三倍之多。因此,為有效降低國人自殺死亡率,行政院於民國94年5月核定「全國自殺防治策略行動方案」第一期計畫,期間完成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設立,開辦安心專線,建置自殺通報關懷系統,擇定11個縣市試辦先導區及推廣區計畫,推動自殺防治守門人訓練等重點工作,推動「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繼往開來」之理念。經檢討該期計畫執行成效,國內自殺防治工作,在民間與跨部會間持續擴大社會救助與深入社會關懷下,國人自殺死亡率已由民國95年每十萬人口19.3人之高峰,降至民國96年之17.2人,兩者相較減少約11%。雖自殺死亡率之變動,影響因素眾多,其他先進國家經驗亦指出全國性自殺防治工作之成效,難以單一因素歸因之,且需以較長之時間方能驗證,然而就防治工作之重要環節檢視之,短期防治策略已略具成效。

  為了配合政策轉型,以及自2009年1月起開始實施之「全國自殺防治策略行動方案」第二期計畫,「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案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為執行單位,結合醫事專業、心理學、衛生教育、社會工作、流行病學、統計資訊、健康傳播等專業人員及該領域之意見領袖,並與其他自殺防治相關專業學協會共同合作,以當代自殺防治策略之全面性(universal)、選擇性(selective)與指標性(indicative)三大向度作為主軸,以促進醫療及非醫療體系之自殺防治網絡整合(network integration)為手段,透過資訊分析之實證基礎(evidence based)為策略依據,協助衛生署執行下列工作:(一)持續規劃及評估全國自殺防治策略之指標及成效;(二)落實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自殺防治業務之轉型與輔導;(三)提升自殺企圖者通報及個案管理網絡之效能;(四)提升安心專線服務品質;(五)提供即時性全國自殺相關統計分析自殺相關資訊之服務,以作為全國或特定地區工作推動之依據;(六)持續推動專業人員及「自殺防治守門人」之教育訓練;(七)透過結合國內自殺防治相關學術研究單位,以及參與自殺防治相關國際組織,加強自殺防治實證研究之質與量,以及本土性自殺危險性評估工具發展;(八)落實自殺遺族及自殺防治志工組織之建立與資源連結;(九)資源及衛教手冊編訂;(十) 擔任中央政府自殺防治相關業務之跨部會整合平台,並為負責推動全國自殺防治工作之執行單位。

  自殺防治工作可謂人人有責,需要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參與,策略的制定與宣導應涵蓋全國民眾,建立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識與參與感,將有利於政策的推行,並期望藉由促進全國民眾的共同努力,結合不同專業力量的積極投入,共同達成「珍愛生命、希望無限」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