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8:功能性腦部病變治療之新進展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for the Functional Brain Diseases

S18-2
巴金森氏病的病態生理及深腦刺激術的作用機轉
Pathophys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echanism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Therapy
戴春暉 吳瑞美 呂幸樺 蔡佳雯 曾勝弘*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 外科部*

  巴金森氏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巴金森氏病的病態生理關鍵變化在於病患中腦黑質細胞退化引起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造成調控運動的大腦-基底核迴路功能異常,而進一步產生臨床上巴金森氏病的運動障礙症狀。位於大腦深部的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簡稱 STN),是控制大腦-基底核迴路的重要結構。具有節律性及自發放電特性STN,有著獨特的電氣生理特性,在較負的膜電位狀況,STN會由棘波式(spike mode)放電轉換成叢集式(burst mode)放電。STN藉著分泌glutamate興奮性傳導物質的神經纖維,對基底核的輸出結構進行調控,並影響動物的運動功能。近年來對於巴金森氏病病態生理機轉的研究,發現STN在大腦多巴胺缺乏的狀態下會出現叢集式及共振式(osillation)放電表現增加的狀況,此一表現被視為巴金森氏病病態生理的特徵之一。利用高頻率電流刺激STN,可以藉由改變STN的電生理狀態,使實驗動物之巴金森氏病症狀獲得大幅度改善。這些動物試驗之研究成果,已促成人類巴金森氏病患者接受STN高頻率放電刺激治療的發展,而且成效卓著。因此目前利用STN進行的深腦刺激術,已成為中至重度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重要治療方式。我們將由介紹STN的基礎生理特性開始,至臨床上利用STN刺激來治療巴金森氏症,並對視丘下核的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等方面作一簡要的介紹與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