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如何讓醫界重視器官移植並凝聚共識

肝臟移植
林毅志
成大醫院一般外科

  近二十年來肝臟移植醫學之進步,使得肝臟移植術後存活率大大提高,一般統計,一年存活率在85%,五年存活率約75%左右,台灣各移植中心之存活率雖因病患疾病嚴重度之不同,但約略是高於上述數據,移植存活率之提升,歸功於麻醉、加護照護及藥物之進步。也由於移植成績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肝病末期病人加入等待移植名單。等待移植的名單增長,更凸顯了捐贈器官的不足。
依據器官移植登錄中心之統計,至今年四月止,全國等待肝臟移植的病人數是707人,而今年1-4月統計屍肝捐贈數僅19例,而去年總捐肝人數僅75例,如此懸殊的供需比例,促成台灣地區活體肝移植的蓬勃發展。

近幾年來,肝臟移植有下列新趨勢
(1) 屍肝分割:分別植入二名成人受贈者,以往屍肝分割時,多半是體積較大的右葉肝植入成年人,體積較小的左葉肝植入未成年受贈者。最近由於部分肝移植經驗增加,以及對於”Small for size”的了解,將左葉肝植入另一名成年人的技術,有助於縮短等待肝移植之時間。
(2) 雙肝移植:活體肝移植的發展過程,無可避免的會發生”Small for size”的難題,雙肝移植的提出,正是解決這道難題的辦法。但是雙肝移植必須要有二名捐贈者,以及三個手術小組。目前僅有少數移植中心可以施行這類手術。
(3) ABO血型不相符的肝臟移植:這項作法同樣是為了增加活體捐贈成功的機會。目前執行ABO血型不相容的移植手術時,最重要的是要克服體液排斥。目前此類移植的合併症較多,仍待更多的研究來解決。
(4) 肝癌病人接受肝移植的比例增加,這項趨勢在亞洲尤為明顯,大約90%的肝癌病人其肝臟來自活體捐肝者。
(5) 對不符合Milan原則的肝癌病人施以如TACE、RFA等來downstage臨床期別,當病人之肝癌期別符合Milan原則時再接受肝臟移植,發現其接受肝臟移植後之存活約與原本就符合Milan原則相當。
(6) 對於 Small for size syndrome 之處置,目前傾向於門靜脈之調控可能比單純的肝容積來的重要。
台灣的肝臟移植成績有目共睹,活體肝移植技術更是名列前茅。然而如何提振腦死捐贈率,乃是解決器官不足的最主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