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台灣六大癌症最近治療之新進展

S2-5
子宮頸癌預防新趨勢
鄭雅敏
成大醫院 婦產部

  子宮頸癌是臺灣地區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新增 6 千多名病例,衛生署 93 年的統計資料更顯示,每 10萬婦女人口中就有近 8.3 人死於子宮頸癌;雖然多數民眾已經知道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過對於子宮頸癌真正的致病因子卻還不甚了解。目前,醫學界已經證實子宮頸癌的形成與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簡稱HPV)的感染息息相關,由於性行為是 HPV 感染主要的傳染途徑,所以不論男女都有被感染的風險;除子宮頸癌外,HPV 也是造成身體其他部位 (如肛門、陰莖與口咽部等)發生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復發性呼吸道乳突瘤的元凶。因此,若要確實提高預防 HPV 相關疾病的發生率,當務之急即是了解 HPV 的作用機轉,並建立正確的疾病預防觀念。

感染生殖道的 HPV 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型,一為與侵襲性子宮頸癌、外生殖器癌相關的高危險性病毒型;另一為導致生殖器疣及良性子宮頸病變的低危險性病毒型。在與癌症相關的HPV中,E6、E7基因干擾了正常細胞複製的週期,並會分別與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 及 Rb (retinoblastoma)結合,使腫瘤抑制基因控制細胞增殖的功能喪失,進而導致細胞大量增生。

約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受 HPV 自然感染的女性會產生抗體,不過通常血清轉換率 (seroconversion)慢而且抗體反應不佳。HPV 的 L1 抗體具有特異性,受某一病毒型感染而產生的抗體並不能夠預防其他型的病毒感染。在受感染後人體無法產生協助性及毒殺性 T 淋巴球免疫反應,則發生持續性感染的機率較高。由於HPV 能躲避人體免疫系統而造成持續性的感染,因此HPV疫苗的研發有其重要性,也是近代醫學界一項重大的突破。預防性HPV疫苗主要是重新組合晚發性病毒外殼蛋白 L1,誘出體內中和抗體以保護身體免於病毒感染。

HPV 疫苗的成本效益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疫苗的效果、疫苗涵蓋的型態、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頻率、篩檢或施打疫苗族群的年齡與性別、持續時間、施打後自然感染史的變化,以及感染篩檢之成本等。我們樂見HPV 疫苗的研發上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又能創造出另一個「預防癌症疫苗」的臺灣奇蹟,能有效地降低國內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