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13:腹膜透析在慢性腎臟病的治療價值
Effects of Peritoneal Di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Uremia

E13-1
腹膜透析治療之發展、現況與展望
陳振文
台北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
內科部腎臟科

  腹膜透析治療是一種比較特別之治療,一群專家聯合產品提供者一起制訂全球統一之準則。因此腹膜透析治療在全球有著方法與品質相近之治療方式。腹膜透析治療於1978年通過美國FDA之核准,台灣則於1984年上市。過去30年腎臟界前輩們為了解決不同之臨床問題,藉著不同新的設計與構想。包括不同之連接方法、多樣性濃度之透析液、新的透析液及不同模式之腹膜透析組合(CAPD and APD),讓尿毒症病人的透析效果獲得改進。腹膜透析也成了一門學科,也有專門之學術學刊(Peritoneal Dialysis International)定期發表。

  腹膜透析治療之最重要以及特殊的地方就是病人要每日自己且執行連接與置換透析液。因此其天敵就是腹膜炎,也就有所謂連接學(connectology)之發展。各種不同之連接方式在減低病患之腹膜炎發生率。由紫外線消毒、O-set到所謂『flush before fill』Twin bag之觀念。根據香港登錄系統於2004年之報告傳統分離系統腹膜炎發生率約每42.9月發生一次,而Twin bag腹膜炎發生率則每63.2月發生一次。台灣病患之腹膜炎發生率已低到約每60月發生一次。

  根據文獻報告腹膜透析對於殘留腎功能有較好之保存效果。因此腎臟科醫師也會建議有殘留腎功能之病患先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即所謂『PD first』之觀念。過去幾年以來,腹膜透析治療之劑量亦有改變。經由一些文獻之探討及實證, Kt/V由早年之2.1到2006年之1.7。
綜觀全世界腹膜透析治療之分佈約占所有被治療尿毒症病患8.2%左右,歐美(成長率約0-1%)在減少而亞洲(成長率約10-12%)在增加之趨勢。目前台灣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之病患約占9.67%(2009)。全世界腹膜透析治療之存活率與血液透析並無分別,甚至有些報告在特定之族群比血液透析更好之存活率。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之年報,台灣腹膜透析之存活率與血液透析並無分別。

  在日本已有所謂整合性療法,也就是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合併一起施行。如此可以使病患之存活率升高,但是就要花費更高之醫療資源。以目前長期透析之適應症(Ccr < 5ml/min),病患經常立即面臨一週三次之「血液透析」或每日四袋透析液之「腹膜透析」。因此病患經常心中有疑問為何不是一週一次或兩次,而是一週三次。理由是已經撐到不行了才要一週三次。將來如果將長期透析之標準提高如Ccr < 15或20ml/min,則腹膜透析有可能慢慢介入而變為中繼療法。事實上現在有些病患一天只換兩袋亦可以減輕一些尿毒症狀。此外腹膜透析也因為不需機器之使用相較之下比較不需廠商之定期維修,亦可能成為為未開發中國家之主要之腎替代性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