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演講(二)

P-6
糖尿病神經病變:神經痛之診斷與機制
Neuropathic Pain In Diabetic Neuropathy: Diagnosis and Mechanism
謝松蒼
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台大醫院神經部

  糖尿病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有高感行率(~10%),長期的糖尿病會有20~50%造成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會造成兩種症狀:(1)對冷、熱、痛的刺激不敏感與(2)神經痛。這兩者對於臨床醫師的診斷與神經科學的研究一直都是挑戰。

  於糖尿病神經病變,最早亦退化最嚴重的是職司冷、熱、痛的神經,其並無髓鞘包覆,直徑較小,稱為小纖維神經病變 (small-fiber neuropathy)。這些神經末梢終止於皮膚,無法以傳統的神經檢查(只能檢測大纖維神經病變,large-fiber neuropathy)。經由過去十多年的研究我們發展了新的病理診斷工具,以3mm的小片皮膚切片,經由特殊染色,可以顯示表皮神經末梢,並可以定量皮膚之神經支配。對於一系列糖尿病患者的檢查,發現高達83%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有小纖維神經病變:皮膚有去神經變化 (skin denervation),對熱、冷的感覺閾值變高,意味著小纖維神經病變對溫度的感覺變差,極易造成無痛覺所致傷害 (painless injury),如燙傷(特別是糖尿病患者之皮膚復原不良,是造成截肢的危險因子),這些對於患者的衛教極為重要。

  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另一重要病狀是神經痛,針對此一症狀,過去幾年間,我們發展了熱誘發電位 (contact heat evoked potential,CHEP)與熱誘發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於正常人經由接觸熱刺激,可以一般腦波記錄儀得到熱誘發電位,其振幅與皮膚之神經末梢密度及疼痛感受強度有線性相關,顯示這一神經生理檢查可以反應神經末梢輸入之電器訊號,同時反應這一刺激在腦部之整合性反應。我們進一步以熱刺激誘發電位檢查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現在糖尿病組,其熱誘發電位之振幅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降低,且與表皮神經密度有平行關係,但其斜率與對照組不同,顯示皮膚神經末梢受傷後,可能造成中樞過敏化 (central sensitization)。我們因此設計了一個整合表皮神經密度與熱誘發電位振幅的參數:興奮指數(excitability index),相對於沒有神經痛的患者,這一指數於神經痛患者較高,顯示此一整合性的參數可以做為探討皮膚神經末梢退化與神經痛的客觀評估指標,同時也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理學有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