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0:心肺復甦之前世今生--現代心肺復甦術五十周年
50th Anniversary of Moder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20-5
心肺復甦之實踐與未來展望
蔡旼珊1 黃建華1 許瓊元1 張維典1 陳文鍾1,2
臺灣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1
署立新竹醫院內科部2

  突發性心跳停止是臨床醫療照護的重要挑戰之一,有許多的研究與醫療資源投注於改善突發性心跳停止病患之心肺復甦急救與預後。近年來,心肺復甦急救的研究致力於改善強化生命之鏈的概念及實務的操作,這些致力於改善急救現場效率的研究確實改善了心肺復甦急救後重新建立自發性循環(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的機會。

  在積極不間斷的心肺復甦佐以適當的電擊與藥物治療,突發性心跳停止病患恢復自發性循環的成功率可以高達百分之六十。然而,接受復甦急救後恢復自發性循環患者在急救後恢復期的死亡率仍然相當的高。雖然經過初步急救後,患者的血行動力指數得以恢復,但是在急救過程中所產生的缺氧與再灌流(ischemia/reperfusion)傷害以及所引起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會加速心臟血管及腦部功能的惡化,引發心跳停止後症候群(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進而在短期間內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只有少於百分之二十的突發性心跳停止恢復自發性循環患者有存活至出院的機會,而其中神經學正常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五到八。對於此類非預期性死亡的患者,其所造成家庭及社會的影響相當的大,因此如何改善這些成功恢復自發性循環的病患預後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目前,在心臟停止恢復自發性循環後的低溫治療(therapeutic hypothermia) 已被證實可以改善心室顫動的到院前心跳停止病患的神經學預後與存活率。國際心肺復甦聯盟(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及2005年美國心臟學會所發表心肺復甦急救之治療指引(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ACLS)亦推薦低溫治療為心跳停止病患值得實行之復甦後有效治療方式。雖然低溫治療存在若干合併症,例如降低免疫力、心律不整等,但其合併症大多可控制,且發生率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此外,除了血行動力學與呼吸等等之重症照護與給予復甦後早期的低溫治療之外,在懷疑因冠狀動脈疾病所導致的突發性心跳停止病患,還能夠積極施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干預(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將受阻塞的冠狀動脈及早打通,減少心肌細胞的損傷與心臟功能失調,並進一步預防突發性心跳停止的再發生。

  未來,對於突發性心跳停止的努力著重於強化生命之鏈的實現及改善復甦後的照護,並研究有效之特殊治療,以期造福病患,減少醫療與社會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