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3:免疫性血球低下症與凝血異常之診斷及治療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mmune Mediated Cytopenia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S23-4
藥物引起之白血球低下症
Drug-induced neutropenia
柯博升 徐思淳1 黃聖懿 周文堅1 姚明 唐季祿 蔡偉 陳耀昌1
沈銘鏡1 王秋華1 田蕙芬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 檢驗醫學科1

  在藥物種類及使用頻率越趨升高的今天,探討由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已成為一重要課題,其中藥物引起之白血球低下症,因其高致死率而成為一重要焦點。在文獻中,藥物引起的白血球低下症在老年人(大於60歲)的發生率最高,而容易引起白血球低下的前四類藥品為抗生素、抗血小板藥物、抗甲狀腺藥物及抗癲癇/精神病類藥物。若非經常規篩檢診斷,一般病患多會以發燒甚至是敗血症的症狀加以表現;然而,一方面因為藥物的種類繁多,一方面又因為自開始用藥至白血球低下的時間間隔因藥物種類相差甚大,益增診斷的困難。

  一般而言,藥物引起白血球低下的機轉可區分為非免疫機轉及免疫機轉兩種。因非免疫機轉造成之白血球低下,多半是由於藥物在白血球內受到過氧化物的影響而產生的代謝中間產物具有毒性而導致細胞死亡,其代表性的藥物如clozapine或aminopyrine。若由於免疫機轉造成,則多由於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具有?半抗原?(hapten)特性,在和其他蛋白質或胜?結合後會增強其抗原性(antigenicity) 引起免疫反應攻擊白血球而引起其數目低下。會導致這類機轉的藥物以抗生素為代表。

  關於藥物引起之白血球低下症的治療,一般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輔以適當的抗生素使用。以往的文獻死亡率可高達15-20%,但由於治療的進步,目前死亡率已降至低於5%。白血球低下的時間因藥物可有不同,最短平均約10日,亦可長達60日。另外,白血球生長素(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於這些病患的使用日趨普遍,在數個臨床試驗中也顯示其可降低白血球低下日數,降低感染率或死亡率,是目前治療的一大進展。另外,嘗試找出容易發生藥物引起之白血球低下症的基因易感(genetically susceptible)族群以事先避免副作用的發生,也是另一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