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6:小腸內視鏡的發展與應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s for Small Bowel

S6-1
膠囊內視鏡在台灣之應用
Capsule Endoscopy in Taiwan
洪志聖 周仁偉1 許文鴻2 陳丹霞3 許振銘4 邱正堂4 王秀伯5 李嘉龍
國泰綜合醫院胃腸科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腸胃科1
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內科2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科3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4 臺大醫院內科部5

  依過去經驗,大約5%消化道出血無法藉由胃鏡及大腸鏡正確找出出血原因。自公元2001年起,膠囊內視鏡被應用於臨床診斷小腸疾病,過去許多診斷未明之小腸疾病得以經由此項檢查得到診斷並獲得治療。

  膠囊內視鏡(Capsule Endoscopy)突破傳統插入式內視鏡的瓶頸與限制,利用UHF無線攝影膠囊,把五萬多張照片記錄於可攜式硬碟中,再傳輸入電腦加以判讀小腸病灶,具有非侵襲性、安全性高以及易於讓受檢者接受檢查之優點。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於2003年7月2日,正式對外宣佈GIVEN IMAGING公司的膠囊內視鏡系統為檢查小腸系統的第一線工具。自2003年引進台灣之後,對於小腸疾病的診斷率提高及後續導引氣囊式小腸鏡及外科手術治療有很大輔助效果。

  台灣小腸研究同好會於2007年,收集了八家醫學中心及醫院總共176例膠囊內視鏡檢查(2004年一月至2007年五月) 。這些受檢者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的原因為(1)不明原因潛在或大量消化道出血(137位)(2)不明原因貧血(18位)(3) 不明原因腹痛或腸胃障礙(18位)等。其中有155位受檢者可檢查出小腸病灶。當中以小腸血管畸形(65位)、潰瘍或糜爛(49位)、息肉或疑似黏膜下腫瘤或腫瘤(34位)等占大多數。疑似小腸血管畸形者有十一位接受開刀治療,疑似息肉、黏膜下腫瘤或腫瘤者有六位接受開刀治療並診斷為空腸迷走瘤、空腸惡性上皮腺瘤、空腸胃腸道間質細胞瘤以及迴腸惡性淋巴瘤等。大部分臨床症狀穩定之病患於診斷後仍接受非侵襲性保守觀察。

  目前台灣已有至少十家以上醫學中心或醫院有膠囊內視鏡檢查設備或服務,為小腸疾病之非侵襲性檢查,提供了第一線診斷的最佳工具。也為目前氣囊輔助小腸內視鏡及外科手術提供了病灶治療前定位之輔助。這項檢查安全性高,不具侵襲性且易為病患所接受,已讓過去許多隱晦不明的小腸疾病得以及早被診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