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6:小腸內視鏡的發展與應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s for Small Bowel

S6-2
雙氣囊小腸鏡在台灣的經驗
林偉彬 蘇銘堯 許振銘 陳聰興 邱正堂 陳邦基
長庚醫院林口分院胃腸肝膽科 長庚大學

   小腸疾病在公元2000年以前,被視為一個難以切近的區塊。傳統性的診斷工具,不是在診斷率上令人難以滿意,就是檢查的併發症比例太高。直到公元2000年所發明的膠囊內視鏡(capsule endoscopy)及2001年由日本的山本.博德先生所發明的雙氣囊小腸鏡(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將小腸疾病的診斷率提升到60-80%,遠超過之前的各項傳統檢查方式。其中的雙氣囊小腸鏡,除了診斷的功能外,更具備了以內視鏡〝治療〞某些小腸疾病的能力。

  自2001年雙氣囊小腸鏡問世後,歷經數年的使用經驗,在文獻上發表的適應症已經相當廣泛,包括:
1. 隱晦性胃腸出血:這是最常見的小腸鏡適應症。對於某些血管性或發炎性病灶所造成的出血,也可以嘗試用內視鏡治療的方式,例如:氬氣電槳燒灼術,止血鉗,來達成止血目地。
2. 繼膠囊內視鏡後之小腸鏡檢查:主要是因為目前的膠囊內視鏡缺乏充氣及採檢、治療的功能。在膠囊內視鏡將病灶定位後,可以依此選擇經口或經肛門小腸鏡,對病灶做更詳細的檢查,切片甚至治療。
3. 診斷並治療狹窄性病灶:例如克隆氏症引起的腸道狹窄,可以利用小腸鏡來進行氣球擴張術。
4. 診斷並治療腫瘤樣病灶:例如對腫瘤進行切片檢查並作〝刺青〞劃記,之後可以讓外科醫師以侵犯性較小的腹腔鏡手術進行切除;對於Peutz-Jeghers症候群的多發性小腸息肉,則可用內視鏡直接予以切除。
5. 小腸異物的取出:例如取出卡在腸道內的膠囊內視鏡。
6. 診斷難以解釋的腹痛或腹瀉。
7. 困難的大腸鏡或逆行性?胰管鏡檢查:對於某些開過刀,造成解剖學位置改變或沾黏,或腸道過彎的病患,在一般大腸鏡或逆行性?胰管鏡失敗後,可以用雙氣囊小腸鏡來提高檢查成功率。

  本院自2003年11月引進雙氣囊小腸鏡後,至今已完成約300例檢查。小腸疾病的診斷率約為75%,而介入性的治療在有診斷的病患中,可以達到70%左右。在併發症方面,除了一些輕微,自癒性的腹脹,腹痛外,嚴重併發症則僅見於一病例(0.3%)。在今天的演講中,將提出本院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放眼未來,結合膠囊內視鏡及小腸內視鏡(包含單、雙氣囊小腸鏡及螺旋式小腸鏡),仍是小腸疾病治療的準則。對於不同的病例,應依據這4種內視鏡的不同特色和優缺點,來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工具,並在病例的累積中,探討出各類小腸疾病的最佳診療模式,這是我們對小腸內視鏡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