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6:小腸內視鏡的發展與應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s for Small Bowel

S6-3
台灣單氣囊小腸鏡之使用經驗
Single Balloon Enteroscopy in Taiwan
鍾承軒1,2 李宗錞1 涂佳宏1 王秀伯1
台大醫院肝膽胃腸內科1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內科2

   小腸佔整個腸胃道總長度的75%(約6至7公尺),然而小腸疾患佔所有腸胃道疾病的比例卻不及10%,舉例來說,小腸惡性腫瘤佔腸胃道癌症約0.2%,而小腸出血是不明確性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重要的原因,卻只佔消化道出血原因之5%,在對於小腸疾患的診斷工具有限的情況下,此腸胃道的「黑暗大陸」之診療對於腸胃內科醫師而言是一大挑戰。

  在過去缺乏先進內視鏡儀器的醫療時代,常常只能利用小腸鋇劑攝影(small bowel follow-through)或是電腦斷層來診斷小腸疾病,除了診斷率低的缺點之外,最後的確診與治療仍然需要外科手術的介入;然而,近年來隨著內視鏡科技的進展,小腸問題已經不再是絕對的外科疾病。最早1980年代的推入式小腸鏡(push enteroscopy)雖然解決了部分泛內視鏡(panendoscopy)及全大腸鏡(colonoscopy)無法診斷的問題,但是其插入的深度對於整個小腸的鏡檢仍然是不足的;在近25年來的研發後,2001年左右美國FDA核准了膠囊內視鏡(capsule endoscopy)之臨床使用,對於全小腸非侵入性的檢查而言是極重要的進展,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對於無法吞嚥、腸阻塞、胃腸道憩室或裝有心臟節律器患者卻無法適用,此外,也無法取得組織檢體或針對病灶局部治療,這些缺點,在2001年以後所發展的氣囊小腸內視鏡(balloon assisted enteroscopy)都將被克服。

  近年來Olympus公司所研發的單囊小腸內視鏡(single balloon enteroscopy,XSIF-Q260Y,Olympus Inc,Tokyo,Japan)為高解析度電子內視鏡,其總長度(working length)約200公分,外直徑9.2公厘與大直徑2.8公厘的工作管腔(working channel)可以伸入許多治療性內視鏡器材,配合約140公分,前端附著非乳膠(latex-free)成份的矽膠(silicone)氣囊的外套管(splinting tube)來進行插入診療。在內視鏡操作上和雙囊小腸內視鏡(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y)相比,由於只需要操作外套管的氣囊,因此內視鏡醫師較容易熟悉操作,且檢查時間可以縮短,雖有前瞻隨機性多中心研究來比較單囊與雙囊小腸鏡之差異,發現雙囊小腸鏡的全小腸檢查率(complete enteroscopy rate)較高,但是卻只有在per protocol分析下有統計上之意義(two-third v.s. 22%),針對diagnostic yield(臨床上懷疑診斷之確認,或是小腸鏡診斷足以解釋臨床表徵)進一步分析,發現兩者並無統計上之差異;單囊小腸內視鏡還需更多之研究來進一步證實其臨床之價值。在這裡,將報告與分享台灣單囊小腸鏡之臨床使用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