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8:糖尿病合併症之篩檢與治療

S8-2
糖尿病合併症之篩檢與分析
Screening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nd Diabetes Outcomes
江怡德
台大醫院內科

  糖尿病自從1921年發現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患平均餘命大幅增加,1930年代開始注意到小血管合併症的問題,1970年代注意到心血管疾病(大血管合併症)的問題。美國糖尿病學會自1988年首次建議糖尿病患每年篩檢眼底、1997年建議篩檢微蛋白尿、2003年周邊血管疾病。2005年建議篩檢神經病變,但未提及詳細的執行項目,在2010年的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中,清楚的建議要用簡單的篩檢工具,如單股尼龍線(Monofilament)以及半定量音叉(128 Hz Tuning Fork)。

  這些檢查過去幾十年來都不算太複雜的項目,每個醫療院所也大都可以執行,但篩檢的方式很難如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的每年一次的完整篩檢。因此台大醫院從1996年7月起設立糖尿病合併症篩檢門診,希望能將零散的檢查做個整合,每年新收案約600位。當時沒有健保給付之配合,經過了五年多,平均篩檢期間約1.6年。到了2001年底,健保局開啟了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觀念,給付了衛教與管理的費用,台大醫院也在2003年7月開始執行照護網,年度合併症之篩檢始能步入常軌。

  死亡在醫學上是最不會有爭議的研究終點,但需要足夠的樣本數以及追蹤期間。經過十多年來的追蹤與分析,踝臂動脈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這個原本是用來篩檢周邊血管疾病的工具,在0.9以下,愈低死亡率愈高;但在1.4以上也增高,呈現U型分佈。尿液篩檢中,微蛋白尿者死亡率上升,而巨蛋白尿者更高。這些結果與國外發表的論文是相符合的。非散瞳之眼底攝影約有六分之一失敗,因此受到干擾,需把以往在眼科檢查的結果一起分析,才能有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