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研習營

疾病研究的夢工廠-人類疾病的生物模式:引言
吳明賢教授
台大醫學院內科

  隨著人類基因定序的完成以及high throughput技術的進步,很多和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部位(gene locus)也日益增加中。但這些基因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突變基因的生理效應則尚不清楚。許多的科學研究,在人類上直接操作是費工費時,有倫理之考量,甚至是不可行的。例如:欲拿掉人類的一個基因來觀察它對人類某個生命現象的貢獻在那兒,是不可行的,但在模式生物上卻可以達到,而不會有倫理的疑慮,因此早在五十年前,科學家便積極發展不同的「模式生物」來回答不同的生物現象。

  「模式生物」係指非人類的物種,但此物種可方便的研究特別的生物現象。一般來說模式生物通常有下列幾種特性:
1. 容易操作。
2. 較無倫理之疑慮。
3. 欲研究之生物現象在演化上是保守的(conservative),因此在此物種研究之發現,對了解其他物種或人類之生物現象是有幫助的。
4. 在某些持候與人類疾病類似之外在特徵或反應機制,可在「模式生物」內再現,因此可用此模式生物研究疾病之病因、治療方法及可以篩選藥物。
選擇模式生物系統通常有兩個主要的考量,第一是研究者欲觀察之生命現象是否在於此生物系統存在或可經由強制表現而於此物種中組裝起來。第二個要考慮的便是研究方法是否成熟及這物種之研究品質是否有競爭力。
本次生物科技研習營將就四種最常見的模式生物,包括酵母菌、線蟲、果蠅和小鼠,做簡要的介紹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