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研習營

4.
蟲蟲危機?
潘俊良
台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

  蠕蠕而動的蟲子,相信多數人看到都會退避三舍;然而這些在泥土裡爬行的微小生物,在研究遺傳學和生物發育的科學家眼中,卻是造物者賜予我們解開自然界奧秘的最佳工具。美麗桿狀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體長僅一毫米,生活在陰涼的土壤中,不具致病或寄生性,全身僅有約一千個細胞;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完整的生殖、消化和排泄器官,更有精細複雜的神經系統。早在1960年代,著名的英籍分子生物學家Sydney Brenner決定著手研究線蟲時,便是著眼於其在發育生物學上的優勢,想以此為模型,來了解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其神經系統是如何被建構的。事實上,線蟲的研究不僅對於神經科學助益良多,其他像細胞死亡、受精卵分裂、性別決定,以至於器官生成、老化等重要的生物醫學課題,也有許多直接受益於線蟲的研究。線蟲是第一個被完整基因定序的生物,從2002年以來,共有六位研究線蟲的科學家獲頒諾貝爾獎,足見這個不起眼的小生物在科學上的巨大影響力。

  老化是生命無可避免的最後歸宿,但如果能解開老化的原因,也許可以讓變老這件事不再那麼可怕。近年來在線蟲的研究發現,在老化的過程,基因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以遺傳學的方法剔除線蟲的胰島素生長因子受體後,可以讓線蟲的壽命延長兩倍;不僅如此,減少線蟲的食物攝取量,也可以延長牠們的壽命,這些研究結果後來也陸續在果蠅和老鼠等生物上獲得證實。線蟲的研究顯示,胰島素受體會抑制FOXO轉譯因子的功能,而FOXO轉譯因子是細胞對抗惡劣的生理環境所不可或缺的;除去胰島素受體,讓FOXO因子的功能增加,可以延緩線蟲細胞老化的速度,進而延長壽命。這些以線蟲為模型的基礎研究,對人類的醫藥健康課題,有著不言可喻的重大啟示。所以「蟲蟲」不僅不是「危機」,相反地,更是「生機」和「轉機」;相信在將來,我們還得繼續向這些在泥土裡爬行的小小朋友們多多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