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技術之演進及未來發展
Evolution of Radiation Therapy Technologies

S12-1
徐椿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崙琴(Roentgen)于1895年11月8日發現X射線,立即受到全世界之重視。兩個月後于1896年1月,芝加哥醫學生Emil Grubbe使用X射線治療一乳癌病人,成為醫學史上第一位放射腫瘤醫生。不久後,居里夫婦於1898年發現放射線同位素鐳,並於1901年將其製成針狀物置入人體內進行治療。這兩種照射方式即成為放射治療之兩大主流「體外照射」(external beam)和「近接治療」(brachy therapy)。

  X射線由於能量較低,不能有效治療深部之病灶,因此百萬伏特高能量之機器相應而生:包括1930年代的Van de Graaff、1940年代的betatron、1950年代的鈷60、及1960年代的直線加速器,其中尤以直線加速器經過不斷改良,成為放射治療之主要機器。除了機器性能外,病人病灶及正常器官之辨識度也是放射治療之重要環結。1970年代電腦斷層(CT)之發明提供了更清楚的影像,使病灶能更清楚呈現出來。在此同時,「高劑量率遠端後荷機」(HDR remote afterloader)也問世,使「近接治療」能更有效執行並減少工作人員幅射曝露。此外,1990年代安裝了第一台「多葉準直儀」(multileaf collimator),除了使「體外照射」更有效執行外,更造就了後來發展的「強度調控治療」(IMRT),使劑量分布更理想。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為了減少在治療時病人擺位誤差而產生了「影像導引治療」(IGRT)技術。同時新的治療機器也更趨成熟開始廣泛進入臨床使用,包括「伽瑪刀」(gamma knife)、「電腦刀」(cyberknife)、「螺旋刀」(tomotherapy)、「銳速刀」(RapidArc)、及「亞瑟刀」(Axesse VMAT)等。另外,「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亦漸趨普及,全世界現已超過30家質子治療設施進行臨床使用。「質子治療」之最大優勢為其具有「布拉格峰」(Bragg peak)特性,使幅射劑量可集中在腫瘤病灶區而避開正常器官。

  未來放射治療技術之發展包括「分子影像」(molecular imaging),以期可以更早期並準確地發現腫瘤之位置、大小、及範圍。此外,由呼吸所造成之器官移動是長期困擾放射治療之問題,亦待有效實際解決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