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18:醫學人文與教育:理論與實務

程 序 表

E18-2
臨床醫學人文教育
Teaching medical humanities in clinical setting
王英偉12 郭莉娟1 謝至?2
慈濟大學人文醫學科1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2

  醫學人文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定義,最後的目的,應是培養一位能關心同理病人的醫師,因此在國內及國外對畢業醫師的六大核心能力中,其中的專業素養 (Professionalism)與溝通能力 (Communication),可說是培養醫學人文的目的,在2010年紀念美國醫學教育先軀Abraham Flexner 的文獻回顧中,特別強調對醫學生的倫理與人文教學,應與臨床醫學教育相關。其中臨床上的典範學習更是專業素養發展的重要過程。

  慈濟大學醫學系於四年前開始醫學人文整合課程,把原只有醫學一二年級的人文課,與新增加醫五六七的臨床倫理溝通人文課程,建構成不同年級不同需求但前後連接的課程設計。
在臨床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上,共分為四個主軸,包括
1. 病人為中心的生病史 (Illness history) – 主要為運用醫學人類學及醫學社會學的精神,學生須記錄自己所照顧病人的生病經驗,對個人、家庭的影響與感受、病人與家屬眼中的醫病互動。學生以敘事方式 (Narrative)寫出病人的故事。
2. 臨床倫理討論: 學生以個人照顧的個案作討論,讓學生瞭解醫學倫理存在於每一位病人。學生三人一組與指導老師討論,選擇其中一個案於每周一次的網路同步討論會提出,在不同醫院實習的學生亦可同時參加,並針對討論作出個人的反思 (Reflection)報告。
3. 臨床溝通訓練: 運用標準化病人與醫學生演練,醫五上學期為一般病人、下學期為憤怒病人、醫六為重大病情告知。所有過程錄影記錄,學生以醫病溝通的Four Habits Model 作自我評估,並與指導老師討論。
4. 典範表揚 (Appreciative inquiry): 學生針對臨床上觀察到醫病、護病、醫護、同儕等出現的正向行為,認為值得大家學習的情景,以真實的人事地記錄於Facebook,讓其他同學能瞭解臨床上的良性典範,同時亦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被觀察的老師會收到一張感謝卡,其中包括學生觀察的實際內容。學生與老師對相關的過程都有非常正向的表達。

  臨床醫學人文教育的推動,使學生體認到倫理人文議題不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而是與臨床照顧息息相關,希望藉本課程的改變,一方面能使學生在專業素養上能有更正向發展,另一方面能增加臨床教師的教學熱情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