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3:脊髓損傷
Spinal Cord Injury

程 序 表

E3-1
脊髓損傷--發生與存活
Spinal cord injuries—occurrence and survival
梁蕙雯
臺大醫院復健部

  脊髓損傷對個人的生理心理功能影響甚鉅,了解其流行病學分布狀況有助於規劃醫療、公衛、社福的完整照護。在比較各研究之流行病學數據時,應該注意到其定義與收案方式,是否包含非外傷性脊髓損傷?前瞻性或回顧性?使用第九版或第十版的ICD?是否包括外傷後、到院前死亡的個案?使用醫院資料、登錄資料或普查?這些因素皆會影響到所得的數據。

  外傷性脊髓損傷的粗發生率(crude incidence rate),各國報告約12.1~57.8/百萬人年,好發年齡,呈現雙峰趨勢,第一高峰在15-29歲,而第二高峰--許多研究結果都在50歲、或65歲以上,部分研究中,第二高峰甚至高於第一高鋒;但非外傷性脊髓損傷的發生率較少有相關研究,通常隨年齡逐漸增加。所有外傷性脊髓損傷個案的性別比例都是男性居多,為女性的2~6.7倍,非外傷性個案的性別比例就趨於接近。

  臺灣的脊髓損傷調查最早發表於1985年,以臺北市1978-1981年幾家大型醫院資料計算,每百萬人的發生率為14.6/百萬人年;而花蓮地區1986-1990年的調查,則高達56.1/百萬人年;1992-1996的全國登錄研究則顯示發生率為18.8/百萬人年。這幾個研究都顯示,車禍是最主要的原因,約佔六成,高處跌落次之,與大多數國外研究相近,但是,國內外研究都發現,老年人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因為平地跌倒而造成脊髓損傷,與頸椎狹窄或退化性關節炎有相當大關係。

  而發生脊髓損傷之後的存活狀況,依據歐美國家的統計,五年存活率在95%以上,但三十年的存活率就隨研究有很大變異性,由33到95%不等。若計算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SMR),脊髓損傷者為一般族群的1.47-2.8倍。過去脊髓損傷者的死亡原因,以腎衰竭最為常見,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呼吸系統問題及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重要死因,而某些國家,自殺也是重要死因。影響存活的因素很多,通常非外傷性較外傷性差,損傷的年齡越高、高位損傷以及完全性損傷者,都有較低的存活率。臺灣脊髓性損傷患者的存活相關研究,尚無全國性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