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3:脊髓損傷
Spinal Cord Injury

程 序 表

E3-2
脊髓損傷後的骨質變化
Bone Marrow Density Chang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王薏茜 王顏和
台大醫院 復健科

  脊髓損傷患者在受傷後,下肢骨質開始迅速流失,造成高血鈣的現象。受傷後十六個月,下肢骨達到新的骨質代謝平衡,此時下肢骨密度約只剩正常人的三分之二;其中,25%患者股骨遠端、50%患者脛骨近端的骨密度值低於骨折閾值。脊髓損傷後十年,九成以上的患者其下肢骨密度值都低於骨折閾值,使患者容易因為輕微的外傷而骨折,其發生率甚至高達正常人的十倍。總體而言,脊髓損傷造成骨質疏鬆導致下肢長骨的病理性骨折,其年發生率約1-2%,十年發生率在8.7%-24%之間,二十年發生率可達31-33%,平均發生率是3.1次骨折/100患者.年。以下肢股骨頭及髖關節骨折為例,脊髓損傷患者之骨折發生率為50歲正常人的104倍。事實上,骨折的風險可能還被低估,因為有些輕微骨折並未被發現。即使患者僅遭受輕微的運動機能受損,骨折的風險也會上升一倍。對於脊髓損傷患者而言,骨折會帶來併發性的機率很高,自20%到40%不等,包括骨髓炎、壓瘡、尿路感染、呼吸感染、截肢、反覆感染發生菌血症、骨折後癒合連接不良(mal-union)、變形、次發性的失動(immobilization)…等,不但帶來更多的醫療問題,也會使患者面臨經濟壓力、社會隔離、以及生活品質下降的問題。因此,早期預防並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造成脊髓損傷患者骨質的迅速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的原因很多,其骨質流失的速度與程度無法單純以長久臥床來解釋,目前認為與感覺運動神經系統有關。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患者,如馬尾症候群,比上運動神經元損傷者易骨折;軟癱性癱瘓(flaccid paresis)比痙攣性癱瘓(spastic paresis)容易骨折;而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骨折危險性可達不完全損傷患者的十倍。交感神經系統、荷爾蒙系統可能也有參與調控,因為脊?損傷定位在胸椎第6節以上及以下的患者,其骨質流失的速度也有顯著的差異,不過確切的機轉仍在研究中,透過針對脊髓損傷患者的研究,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正常骨質調控的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