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3:脊髓損傷
Spinal Cord Injury

程 序 表

E3-3
神經性膀胱障礙的診斷與處置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蔡素如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

  控制排尿的神經因性病灶發生時,造成下尿路系統膀胱與尿道括約肌協調機制失衡,導致排尿與儲尿功能障礙。一般依據神經生理學分類,病灶部位若在薦髓之上,歸類為上運動神經元傷害,會造成膀胱逼尿肌反射亢進、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共濟失調(detrusor-external sphincter dyssynergia)。病灶若位在薦髓或以下部位,歸類為下運動神經元傷害,造成逼尿肌與尿道括約肌無收縮或收縮無力。然而神經性膀胱障礙的分類,與臨床神經受損部位並無絕對相關,仍應以尿路動力學檢查結果為依據,才能正確顯示神經性膀胱型態與功能障礙。
尿路動力學檢查有不同的項目與適用範圍,其中以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videourodynamic study)為最完整的評估工具。此項檢查可以偵測膀胱壓力與相對應容量之變化,同時量測尿道壓力;並能記錄尿道外括約肌肌電圖,以判讀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共濟失調程度;配合X光放射線透視錄影,即能獲取泌尿系統之動態影像,對於膀胱-輸尿管逆流、膀胱順應性改變、逼尿肌-膀胱頸共濟失調等均能清楚呈現。

  由於神經性膀胱障礙導致殘尿量增加、排尿時膀胱壓力上升、膀胱順應性降低,進而造成尿路感染、上尿路阻塞性病變,導致腎臟功能降低或腎衰竭等併發症,因此建議病人需定期接受泌尿系統功能的監測,並依照病情提出個別的膀胱照護計畫,以維護尿路與腎臟功能。

  神經性膀胱障礙的處置原則,以減少逼尿肌反射亢進及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共濟失調嚴重程度,達到降低排尿膀胱壓力與尿道阻力、減少殘尿量之目的。臨床上除了使用口服副交感神經抑制劑藥物與骨骼肌鬆弛劑藥物外,教導運用自我間歇性導尿技術亦是常見照護方式之一。外科手術則包括:尿道外括約肌切開術、尿道支架置放、尿道氣球擴張術、薦椎背神經根切除術併膀胱電刺激等治療,據文獻報告其效果不一。根據本人近年的臨床研究報告,使用酚劑進行會陰神經阻斷術(pudendal nerve block),或經會陰部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A)至尿道外括約肌,以治療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共濟失調,結果顯示能有效改善排尿障礙,且無嚴重副作用發生,建議可作為臨床治療的參考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