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6:輻射傷害與醫療
Health Effects and Care of Radiation Exposure

程 序 表

E6-3
低劑量輻射暴露的非癌症風險-眼睛水晶體混濁與計畫生育時間延遲
謝婉華1、林虔睦2、陳保中3、陳慕師4、張武修5
1慈濟大學護理系;2台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3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研究所; 4.台灣大學醫學院眼科;5.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

主題一:眼睛水晶體混濁
過去輻射對眼睛水晶體造成可偵測性的混濁至少要暴露到0.5-2Sv,造成白內障而影響視力約需5 Sv,亦即對輻射防護而言普遍認定輻射對眼睛水晶體的效應是有閾值的,因此輻射屋居民眼睛水晶體混濁研究就相當重要。

  居住於輻射污染建築物中居民接受暴露期間超過十年以上,其中包括相當多學齡期及青春期之男女,此階段水晶體上皮細胞成長快速,是水晶體上皮細胞對輻射相當敏感時期(Merriam & Focht, 1957)。此族群有137 人於1998年同時接受水晶體檢查,扣除引起水晶體混濁危險因素(罹患糖尿病2 人、長期陽光下暴露農夫1 人、眼睛疾病2 人及累積劑量資料不齊全18 人)共23 人,將114 人納入第一次水晶體混濁研究。分析時依年齡層區分為小於等於20 歲(61 人)、20-40 歲(28 人)及40 歲以上(25 人)三組,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小於等於20 歲族群,水晶體混濁點數增加主要與輻射暴露有正相關,20 歲以上水晶體混濁點數增加,主要為年齡自然因素所引起,因此輻射暴露對年輕族群水晶體影響較年長者大(Chen, Hwang, Hu, Chen, & Chang, 2001)。

  本研究團體又於2001 年12 月至2003 年2 月針對暴露年齡小於20 歲以下的進行第二次眼睛水晶體檢查,除了看這兩次檢查這群年輕暴露族群暴露並且找了100 位年齡性別配對的對照組進行個案對照研究;在縱貫性的研究結果發現,與第一次檢查相比,在平均4.7 年之後,暴露組眼睛水晶體混濁點數有顯著的增加;在橫段性的研究上與非暴露組相比,也顯著增加,而且特別是發生在水晶體前面皮質區(anterior lens cortex)(Hsieh, et al., 2010),這與過去長期廣島原子彈爆炸或車諾堡核子事故對成人水晶體所做的研究發現成人大部分是水晶體的後皮質區發生水晶體混濁有明顯不同,也與放射治療中急性暴露結果不同,且水晶體混濁點數的增加與搬出輻射屋的時間及暴露量成正比,顯示水晶體混濁的變化持續存在。
因著本篇研究的發表,再加上ㄧ些國際期刊發表更低的輻射劑量即會造成眼睛水晶體的早期傷害,例如車諾堡核電廠的消防清潔員、原爆生還者、心導管操作室的放射技術人員在低於1Gy的暴露劑量就會增加水晶體混濁的發生率(Blakely, et al., 2010),使得最近國際輻射防護協會對這樣的論述已經提出質疑,因此眼睛水晶體的輻射防護標準已經受到挑戰且須重新訂定之。

主題二:計畫生育時間延遲
  生殖系統中精子與卵子對輻射亦相當敏感,因此探討低劑量游離輻射對生育的影響亦值得重視。本研究由林虔睦醫師發表並以計畫懷孕到真的懷孕的時間(. Time to pregnancy, TTP)當作指標,探討輻射屋族群長期低劑量暴露在游離輻射的生育效應。

  採用懷孕生產者回溯性研究,輻射屋暴露族群共有124對夫妻及357次的懷孕資料,同時收集非暴露族群225對夫妻以及612次懷孕資料納入分析研究。以面對面訪問方式詢問夫妻從沒有避孕到懷孕的時間,以及月經週期的受孕比率(Fecundability ratios, FRs)來探討輻射的危害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暴露組媽媽比起沒有輻射暴露的媽媽,從開始沒有採取避孕措施之後到受孕的比率是顯著的降低(FR 0.75, 95% CI 0.61 to 0.92),受暴露組父親的受孕比率則呈邊緣性的降低(FR 0.83, 95% CI 0.68 to 1.02);而計畫懷孕到真的懷孕的時間在爸爸或媽媽的暴露組也有看到延長的劑量效應關係(tests for trend: female, p=0.0006; male, p=0.03),特別是輻射暴露當時的劑量率大於或等於10 mSv/year 的爸爸或媽媽身上皆發現比起沒有輻射暴露的懷孕比率皆是降低的(female, FR 0.60, 95% CI 0.43 to 0.84; male, FR 0.68, 95% CI 0.49 to 0.96)。

  因此本研究發現輻射屋暴露族群的受孕率降低,特別是受暴露的育齡婦女會因著暴露當時的游離輻射劑量率而非累積劑量而減少她們受孕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