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9:台灣青少年醫學與保健之過去、現在及未來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 in Taiwan: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程 序 表

E9-2
台灣青少年健康行為現況及健康促進校園之過去與未來(或歷史與展望)
劉潔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青少年是生命歷程中很重要的決定性發展時期,在此階段,青少年學習處理個人身體及心理上的變化(Ulrike Ravens-Sieberer et al., 2009; Erikson, 1998; Schickedanz et al., 2001),處理及學習過程中,青少年運用不同的方式去迎接挑戰,但是如果不成功或是有困難去處理問題時,容易造成憂鬱症狀和身心問題的產生(Ulrike Ravens-Sieberer et al., 2009; Murray and Greenberg, 2000)。

  學校於青少年發展時期中佔有相當重要性的角色(Kuperminc et al., 2001; Hoge et al., 1990; Samdal et al., 1998)。青少年花許多時間在學校,因此學校對於他們行為和理解是有很大的影響(Dianna D. Inman et al., 2011)。他們在學校課程後也是在處理和學校學習息息相關的課題,如家庭作業、社團、運動、在學校建立的人際關係和友誼 (Ulrike Ravens-Sieberer, 2009)。因此,學校的角色對於學生健康的影響既深且寬,是不容忽視的。除此之外,1970年代Bronfenbrenner提出從生態學觀點來看疾病的概念模式,指出青少年健康和他們在孩童時生長環境的風險因素有交互關係(Galambos, 1998)。這個架構提出家庭及學校環境的決定因素可能直接或交互地影響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風險。學校所提供的環境,所有學生幾乎重複和持續地接收到,同時透過健康教育亦可被融入在學校整體健康促進架構環境的改善因子中(Johannes Brug et al., 2010)。例如肥胖防制工作,學校可以產生額外的相關性,像是營造成一個健康促進環境,改善學校供膳服務品質,以及學校提供的體育教育及增加校園身心體能活動機會等(Ferreira et al., 2006)。此外,研究亦證實正向積極的學校氛圍(school cilmate)和學生較少出現憂鬱症狀亦有相關 (Chen, 2008; Lin, 2008; Murberg, 2004 ; LaRusso et al. , 2008)。就物質濫用行為而言,家庭或學校提供的支持性環境也能降低其健康風險行為之出現 (LaRusso et al. , 2008; Montgomery et al., 2008; Broman et al., 2008)。更甚是,研究結果發現正向的學校環境能夠減少健康風險行為及自覺負向家庭氛圍青少年的不健康狀況,尤其是那些在家庭中有負面情緒的青少年,更需要正向的學校氛圍來支持他們(Freeman John et al., 2011)。

  學生健康問題現況根據多項國內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及人口統計資料分析,我國學生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問題亟待改善,主要健康問題包括視力不良率增加、齲齒率上升、體位不正常比率偏高、性行為及未婚懷孕問題嚴重、事故傷害、藥物濫用、愛滋病感染、憂鬱、自殺、吸菸及校園暴力等,這些問題和學校的衛生政策、健康教育課程、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健康服務,乃至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皆息息相關。一份由全國21縣市地方政府自評提出的「100學年度辦理學校健康促進實施計畫」報告書中,隨機挑選數個縣市自評學童的健康問題加以分析。以臺中市國中、小學生的健康行為問題為例,調查顯示國、中小學生每天喝含糖飲料率高達35.6%、每天吃油炸食物率16.4%。體位不良的因素,除了遺傳基因和病理因素之外,依前述所言,即是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所致;另外,在裸視視力不良率與矯視視力不良率方面,臺中市學童問題比全國平均更高。桃園縣國中、小學生之齲齒率高達63.3%,亦高於全國平均值;資料更顯示桃園縣學齡前兒童的視力不良情形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其中以非都會型鄉鎮區的情況更甚,這些區域大多為隔代教養或外配比率較多的幼童,或許是太早接觸近距離的視覺工作,如太早學電腦、看電視、,加上非都會型鄉鎮區之醫療資源困乏等因素造成學齡前兒童的視力不良情形升高,亦有待改善,以期及早建立學齡前幼童之良好健康生活型態。臺南市對於學童健康的照顧與追求,仍多偏重於消極的病後診斷、治療與復健,較忽略事前的健康生活概念的根植與健康生活技能的培養,故臺南市學童之齲齒率達46.7%,除都會區較低外,其餘大致上偏高;肥胖率全市有26個地區皆高於全國平均數,另外,學童體位過輕問題亦慢慢浮現。而嘉義市雖全面推動為無菸校園,但國中學生吸菸人數仍未減少,需加強宣導及推廣;口腔問題部分,學童每日平均餐後潔牙次數僅為2.43次,造成齲齒率接近50%,仍應列為優先推動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自1995年起開始積極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Health- promoting school programs)至今已十餘年。台灣在2004年開始積極整合教育部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二部會資源,規劃以學校為主體且以學生為本位,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2005年陸續建置健康促進學校相關支持系統如輔導支持網絡、教學資源發展中心、人員訓練中心、健康促進學校網站、媒體行銷及監測與評價中心等系統,並在2008年整合資源建立「健康促進學校推動中心」單一窗口。

  2010年教育部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與網路維護計畫」,發展「99年度部頒學校推動健康促進相關議題之成效指標項目」及「地方縣本特色健康促進學校學生健康及行為成效指標項目」,以建立實證導向的二代健康促進學校機制,延續現今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的發展模式。國民健康局亦同步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認證暨國際接軌計畫」,以建立台灣健康促進學校認證系統,辦理健康促進學校成果發表暨國際研討會。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能夠持續的推動,重要的關鍵策略在於:(一)與世界健促精神同步,追求健康永續經營與改變成效。(二)政府政策主導力強化介入。(三) 建立實證式前後測之行動研究數據,展現健康成效證據力。(四)支持輔導體系強調橫向聯結與跨組織體系資源整合。(五)問題評估與成效評鑑同步,建立全國統一性指標,可跨國比較。

以下為教育部與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聯手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具體之施政方針及輔導策略:
1. 促進學校全面評估學生及教職員工衛生與健康促進需求
2. 結合社區資源,透過健康教育與活動及健康服務之實施,引導學生、教職員工自發性及自主性地建立健康管理
3. 各地方政府在推動計畫時能夠有效運用各方資源,並提升各地方政府計畫執行之效率,以達成所訂定之健康目標,且能提出具體成效。
4. 依據各中央輔導委員意願進行縣市分組輔導工作,每縣市至少1至4位中央輔導委員。由中央輔導委員認輔重點推動議題並各選定一所中心議題學校。 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中心學校形成合作夥伴,爭取中央支持行動研究方案,依選擇議題及六大範疇、以及其所可運用的策略進行交叉思考。除考量部頒指標外,也能訂定校本特色成效指標,並發展成縣本指標。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的成功推動,在於衛生與教育資源的整合,以及夥伴關係的建立,無論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單位、社區組織、家長團體、各級輔導員、或是各級學校皆能共同珍視健康的價值,認同健康促進學校的理念使彼此皆能成為互相之支持系統,同時在彼此相互學習分享過程中,逐漸增能,將努力的過程展現出具體的健康成果。亦如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健康促進聯盟(IUHPE)所倡議的,政策的支持、夥伴關係的建立、人員能力的建立、擴大社區的參與等,未來對於計畫推動的具體成效展現以及學生健康改變監測系統的建立,是台灣要持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