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1:多重嚴重外傷治療的新進展
Update Progression of Treatment for Multiple Severe Trauma

程 序 表

S11-3
多重嚴重外傷時麻醉之重要性
Anesthesiologic Importance in Severe Multiple Trauma
沈青華
長庚大學、長庚紀念醫院麻醉部

  意外死亡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多重外傷更是15 ~ 45歲人口中之死亡原因的首位,此一年齡層正是人一生之精華時段,家庭收入的支柱,以及國家精英的階段。無論重大受傷造成之死亡或重度殘障,對社會負擔、家庭生計影響至巨。

  多重外傷意即身體內多個器官受到外在因素傷害。麻醉醫師在第一階段之任務為維持氣道暢通(A),病人之呼吸(B),血液及體液足夠之循環(C)。此一同時,病人多處於重度休克,甚至心臟停止,心肺復甦要立即有效之進行。困難插管是一大挑戰,尤其是伴隨頭頸部或臉部外傷時,若由經驗及技術不足之醫師進行氣管插管,不單會加重受傷之程度(如頸椎及面部骨折),也可能造成大量出血,牙齒脫落等造成氣道阻塞,甚而可能造成食道破裂、氣胸等而加重病患受傷之嚴重度。維持良好的呼吸(病人自發或人工呼吸器),至為重要,並注意氣胸。在大量失血時,血中之血紅素大量流失,致使攜帶氧氣之載具大量減少而會導至組織缺氧(特別是腦部、胃腸道及週邊肌肉),儘量拉高SpO2是必須的,同時,亦需要足夠之血壓(推動載具之動能),因此大量體液復甦要立即進行。病人因血管內容積減少會導致週邊血管(靜脈)塌陷,導管置入很困難,中央靜脈導管或股靜脈導管是重要之選擇,但需小心併發症,如氣胸、感染或錯誤植入。大量輸液要注意肺末端壓力(pulmonary wedge pressure),以免造成肺水腫或組織灌流不足(通常中央靜脈壓CVP之可信度下降)。此一階段在外傷中心進行,其死亡率及罹病率會明顯優於非外傷中心,麻醉醫師越早到達亦然。意識清醒之病人疼痛處理極為重要,麻醉醫師可用各種不同部位之神經阻斷術使病人免於疼痛。嗎啡類止痛藥有其副作用,亦會抑制呼吸。疼痛會增加體內腎上腺素分泌,造成血管收縮而導致使組織灌流更加下降,同時,病人之心理創傷也大。在第一階段完成前,必須詳細檢查未發現之其他部位傷害。

  第二階段為手術止血及器官重建,通常在手術室內進行,適當之控制性低血壓麻醉(Deliberate Hyportensive Anesthesia)可降低手術中之出血量,週邊血管(特別是因交感神經作用而關閉之微血管)可適度之擴張而使組織灌流增加,減少再灌流傷害(Reperfusion injury),低劑量之吸入性麻醉劑不會抑制心臟功能,但可以有細胞保護(Cell protection)及降低週邊血管阻力(SVR)之功能。同時保持正常體溫很重要,低體溫令週邊血管收縮,血液凝固機能障礙,全身性酸中毒等。重度腦部受傷(Coma Scule 8以下)之病患則不急於升高體溫,出血性休克時則必須快速及大量的輸入全血、血漿、等張及高張溶液,除了馬上可維持病人之生命現象(心跳、血壓)外,也可減少週邊組織因灌流不足,缺氧而造成之炎症反應及再灌流傷害。而第二階段之體液復甦(Fluid Resuscitation)對再灌流傷害之產生至為重要,可以用PCWP來做標的,混合靜脈血之含氧量(Mixed Venous Blood O2),也是很好的標的,而重度腦部受傷之病人,則要維持腦部灌流壓力(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大於60 mmHg,並作凝血測試。

  第三階段為加護照顧,在美國大部份加護病房由麻醉醫師負責,此階段要維持心臟收縮壓在100 mmHg以上,心跳約100/min,血液酸度7.40左右,正常乳酸(Lactate),尿量大於0.5 ml/kg/hr.,Hct 25%或以上,以及PT≦14,電解質要平衡,體溫正常,心輸出功能(Cardiac Output)要夠,感染一定要控制,人工呼吸器之使用等。

  多重器官外傷之病患都是有高死亡率及罹病率,團隊醫療非常重要。對病人及家屬之說明要非常小心及詳盡,各種風險、成功率、併發症都必須一一說至明白並簽具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