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4: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骨鬆診斷及治療最新指引

程 序 表

S14-4
骨鬆症及其骨折外科介入實証指引
高義然
高雄長庚骨科系脊椎科

  骨質疏鬆症是個隱性的疾病,若非有疼痛、畸型或生理機能受損,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而骨折及其後續的演變正是目前骨鬆症治療的重點。抗骨鬆藥物的確可明顯降低發生初次或預防二度骨折的風險,骨折外科治療在協同輔具、食物治療、預防再次跌倒及藥物的次級防護,可以發揮其積極的角色。骨折的外科治療目標在於減輕疼痛、骨折癒合、恢復功能。手術步驟應儘量簡化(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降低病患生理及心理壓力) 為原則。

  臨床上骨鬆症常見骨折部位包括脊椎、髖部、腕部橈骨及肩部的肱骨。骨鬆症脊椎骨折的手術治療包括椎體成形術( (Vertebroplasty )、椎體後凸矯正術( Kyphoplasty)、減壓手術及內固定手術,背架的治療角色以階段性使用為原則。秉持手術簡化的原則,近十年來經皮椎體成形術採用局部麻醉及皮膚穿刺將骨水泥灌注到骨折的脊椎在台灣蔚為風氣,成為短時間內改善疼痛及增加活動力的利器。近年來的文?結果顯示接受椎體成形術者並沒有比對照組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值得關注。衡量得失包括骨水泥滲漏、感染、甚至神經損傷的機會,此種侵入性治療仍應該保留給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且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以上的病患身上。

  髖部為軀幹負重的重要關節,若髖部骨折未能及時復位及提供穩定的髖關節活動,將會延長患者臥床的時間,增加老年臥床所帶來的併發症。只有少部分羸弱多病、無行動能力的老人,髖部骨折大多需手術治療(內固定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移位性股骨頸骨折以半人工髖?節置換術為主;未發生移位性股骨頸骨折及股骨轉子間骨折,有較良好的血流供應,以接受內固定手術為主。橈骨遠端骨折是腕部骨折的最常見部位,是一種低能量撞擊所造成的骨折,此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腕部骨折少發生明顯的移位,以閉合式整復及石膏固定為主要處理方式,若移位或畸型嚴重的骨折可考慮內固定手術合併外固定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