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4: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骨鬆診斷及治療最新指引

程 序 表

S14-5
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實證指引
黃兆山
林口長庚醫院

  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增加,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所引發的的骨折,及後續照顧問題,對個人與家庭生活品質衝擊,醫療花費及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且深遠。
有鑒於骨質疏鬆症醫學日新月異,以符合國際之最新進展,建立骨質疏鬆症臨床診療指引,以因應臨床照護及防護的需求。骨質疏鬆症醫學會,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與相關的專家,結合產、官、學、病友與民眾團體的努力,完成跨專業領域以實證醫學方法發展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參酌蘇格蘭學院指引網絡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SIGN) 的分類建議,分成八個等級。並依據文獻強度分成四級做出建議。

  治療骨鬆及骨折的藥物,依其作用機轉分別論述,可分為抗破骨或抑制骨質流失類藥物,促造骨或促進骨質增加類物,以及混合型三類;包括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SERM)、抑鈣素(Calcitonin)、細胞核k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抑制劑(RANKL Inhibitor)、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鍶(Strontium ranelate)等,提供治療方向和研擬治療策略之參考。在治療上應評估的骨折風險,以及適合的治療方式,並追蹤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

  指引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綜合現有的證據醫學,參考各國家及學術團體的臨床指引,歸納出符合台灣可行的臨床建議及治療方式,提供臨床醫師治療病患之參考。但不提供任何形式之標準療法,亦不反對未被列入此指引的治療方式,不以現行國內健保制度及給付標準為主要依據,且指引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師的個人經驗,應依據個別病患的臨床資料及客觀環境因素做出判斷,決定並採行對於個別病患最適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