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2:心臟衰竭治療新趨勢
Emerging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程 序 表

S22-2
心衰竭:非藥物、非裝置治療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Non-pharmacologic, Non-device Management
陳宗瀛
光田醫院 內科

  心衰竭幾乎是所有不同心臟病之最後共同表徵與死亡前之共病。末期心衰竭患者之預後甚至較癌病患者更差;心衰竭也是心臟疾病患者猝死之危險因素之一。

  心衰竭理應是個症候群;當心臟功能失常或減弱,全身各器官、組織及內分泌系統均受到影響,也都必須加入『代償或補救』機制。這些『代償或補救』機制包括:腎素-升壓素-留鹽激素活化、心室擴大,等等。過去10-20年,儘管各不同層面治療確有進展,心衰竭死亡人數卻依然穩定增長,未曾稍緩減。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齡化與急性心臟病治療、預防措施的長足進步。

  完整的病史和體檢是確診與評估心衰竭症候群預後的第一步。心臟超音波檢查,加上都普勒血流的研究,可以確定異常的心肌、 心臟瓣膜或心包膜是否涉及的與嚴重程度,已然成為心衰竭症候群患者診斷與追蹤療效單一最有用的診斷測試。

  心衰竭症候群的主要表現是呼吸困難、疲勞、運動量受到限制。患者一旦併發肺水腫或周邊水腫,不僅影響的個人生活品質,也加劇損害心臟功能。非藥物、非裝置治療包括:限制鹽或鈉攝取、減少重工作/勞動、鼓勵輕型活動/運動(心衰竭急性發作期間或疑似心肌炎患者除外)、接種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可減少呼吸道感染的風險。(ACCF/AHA Practice Guideline: Full Text, Circ 2009;119:e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