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4:臺灣急重症醫療挑戰與契機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Medicine in Taiwan

程 序 表

S24-4
轉診品質與急診壅塞
陳日昌
長庚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

  近來醫院轉診抱怨事件頻頻發生,大醫院急診持續嚴重壅塞、住院病床一床難求,這些現象的存在,對獲得舉世讚譽的全民健保而言實為一大諷刺。

  這兩件看似無關的事,其實是有微妙的關係。急診壅塞的問題沉痾已深,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但若要簡化原因,健保制度及民眾對就診醫院的信心是主因。在現今健保制度下,民眾可以自由選擇醫院就醫,而醫院的口碑是病患就醫選擇的關鍵要因,因此口碑好的醫院,當然就會造成門急診病患眾多,形成等床的現象,而轉診的適宜性則與醫院口碑息息相關。

  急診壅塞可以分「住院壅塞?及「看診壅塞?兩方面來看,若以衛生署自民國99年1月開始實施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後,統計分析全國各級急救責任醫院健保申報件數,發現最嚴重的檢傷一級病患約有50%需要住院(不包括死亡或病危出院),其他各級依序為36% 、18%、 9%及6%。也就是說,愈多檢傷一、二級嚴重病患求診的急診,愈有可能造成「住院壅塞?情形,而某些具有較多輕症的三、四、 五級病患求診之急診,則較容易造成「看診壅塞?情形,有些大品牌的醫院則兩個情況兼具。這兩者造成的原因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急診「看診壅塞?,醫院可以用「急診分級分區分流?或加派醫護人力或民眾有分級就醫之概念來解決。但急診「住院壅塞?是急診等待住院的病患過多,無法入住病房,其牽涉問題複雜度高,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至於有急診「住院壅塞?情形的到底是那些醫院呢? 依據健保局的統計,若以急診病患留置時間超過24小時的比例排名,全國比例大於5%的有13家,都是名氣較大的醫學中心,而且分布在全台各地,與當地醫療資源多寡無關。因此很明顯的,「品牌效應?是造成民眾聚集到一家醫院的重要誘因。而能否提供好的急重症醫療服務,則是醫院建立口碑及品牌的重要要素之一。

  衛生署近幾年來,依據緊急醫療救護法,積極推動的急重症分級評定,將急救責任醫院分為一般級、中度級及重度級醫院,透由評定基準的認定,主導提升急重症醫療品質。各急救責任醫院也都全力以赴,希望能通過評定,來提升醫院急救能力。至今共已通過23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35家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但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大部分為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情況卻更加嚴重,為什麼壅塞問題沒有解決? 為什麼中度級醫院(大部分為區域醫院)傾全力建立口碑,仍無法提升民眾信心? 原因為何? 是民眾感受不到,還是醫院努力不足,值得我們深究。

  依據健保局統計,目前急診病人約有20%可能為不同形式之轉診。而根據某些醫學中心之分析,約有近10%急診病患係持其他醫療院所轉診單至其急診就醫。這些病患中約只有一半需要住院,表示可能約有一半的轉診是可以避免的。若能將這些病患留在中度級醫院(大多為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除可減少轉診過程的風險,也能大幅提升民眾對該級醫院的信心,當然也間接減少醫學中心急診的壅塞情形。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了解急診病患轉診的原因,是病人執意要轉診?還是醫院因素造成?若是醫院因素使然,就要更落實分級制度的實施,並協助醫院解決問題。若是病患因素,則應由加強民眾衛教、提升病患信心著手。
民國97年7月衛生署公告了「緊急傷病患轉診實施辦法?,規定了急診轉診的作業規範,但迄今並無清楚的數據顯示醫院是否依照相關規範進行轉診作業,不知道轉診的確實原因為何? 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機制來監控轉診醫療品質,造成轉診過程的風險無法管控。由於急診轉診的適宜性,就是醫院是否能讓民眾產生信心的關鍵指標,因此由政府建立制度,例如轉診網絡及登錄平台等,來管理及保障緊急傷病患的轉診品質,進而提升民眾對各層級醫院的信心,實屬目前迫切需要的課題。

  台灣健保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制度,在實施總額制度下,必須要達到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才可能落實健保的永續經營。由於民眾的信心是資源能否合理分配的重要影響因子,因此提供各層級醫院好的急重症醫療品質,來建立民眾的信心,是需要政府及醫界共同努力的。雖然品牌是吸引民眾就醫的關鍵,但品牌的迷失也是造成急診壅塞的原因之一。唯有合理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再加上教育民眾有正確的分級就醫觀念,才能達到地區醫院照顧社區民眾、區域醫院處理一般急重症、醫學中心處理艱難重症的目標。這樣不僅能提供民眾就醫的便利性,也能使緊急醫療體系之功能得以發揮,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造福全體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