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1:糖尿病的新治療趨勢
New advanced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程 序 表

E1-2
New DM guidelines
黃建寧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

  隨著人類生活習慣改變,全世界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預估台灣糖尿病已達一百四十萬以上。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無論男女或各年齡層,近來盛行率皆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率的增加,可能是主因。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併發症,不僅影響個人健康、生活品質甚鉅,也加重國家有關健康照護經濟成本的負擔。

  新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四項:1.糖化血色素 6.5%;2.空腹血漿葡萄糖 126mg/dL;3.高血糖症狀(包括多尿、頻渴和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葡萄糖 200mg/dL;4.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葡萄糖 200mg/dL。其中如有明顯高血糖症狀且隨機血漿葡萄糖大於 200 mg/dL,即可確定診斷;四項若有二項符合標準,亦可確診。妊娠性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非糖尿病患者在24-28週,接受75g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若在下列任一時間點超過標準值即可診斷,1.空腹 92 mg/dL;2.第1小時 180 mg/dL;3.第2小時 153mg/dL。

  有關糖尿病篩檢,若有前期糖尿病的風險因子者,每年應接受一次血糖檢查,至於預防,則必須加強生活型態的改善,包括減重5-10%以及每週150分鐘以上之中等強度運動,可減少進行成為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

  糖化血色素是血糖控制的主要指標,我國糖尿病學會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目標均訂為低於6.5%。證據顯示,糖化血色素控制小於7.0%以下,有助降低小血管病變風險,第2型糖尿病人,若控制達6.5%以下,則可進一步減少腎病變風險。然而控制血糖必須考慮低血糖的風險,所以醫師必須對病人個別化考量其血糖控制目標的因素,這些包括糖尿病史的長短,有否心血管疾病,是否罹患多重小血管病變,是否曾經發生嚴重低血糖,或已經患有低血糖不自覺,有否合併癌症末期或其他重大疾病致影響有限餘命,認知功能不足者,以及必須考慮病人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分別訂定個別病人的糖化血色素控制目標。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營養運動,藥物和衛教。營養與運動為基本條件,必須持續進行,另外病人必須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衛教,且須定期評估病人的自我照護行為是否改變。藥物治療部分則包括口服降血糖藥,注射的胰島素或類升糖素?-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若血糖過高如A1C>9.0%或症狀明顯,須立即使用胰島素,反之可先使用口服降血糖藥,這些包括雙胍類(Biguanide);促胰島素分泌劑,包括磺醯?類(Sulfonylureas)及非磺醯?類(Meglitinides或Glinides);α-glucosidase inhibitors;胰島素增敏劑;二?基? – 4抑制劑(DPP4-inhibitors)等。這些藥物的使用,須考慮病人病情,包括肝、腎、心臟功能及血糖高低,也需注意藥物的效果及其副作用。若未達治療目標,則可同時使用多種不同作用機轉的降糖藥,或是注射胰島素,或類升糖素?-1受體促效劑。另外對於併有病態性肥胖的糖尿病人,經藥物治療無法達到治療目標時,減重手術則是一個適當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