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4:老年人的健康照護
Geriatric Care

程 序 表

E4-4
老年人的心理適應
吳英璋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一,老化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改變
個人在老化過程中,會面臨物理環境、社會環境、以及自己身心結構與功能之改變(?見圖一左邊之大格)。物理環境的改變(例如搬去與子女同住、住進療養院、或因身心功能的變化而需要改變住家的安排);社會環境的改變主要是社會角色本身的改變或由之衍生的改變(例如退休後無工作角色,並衍生出生活秩序與生活目標/重心的改變)。這兩類改變對個人而言,為來自外在的訊息。身心結構與功能的改變包括(1)生理結構的改變(如肌肉衰退、某項器官有結構性的變化)與功能的改變(如體力變差容易疲勞、走路變慢、容易有不適感受),以及(2)心理結構(如人格、智力)及其功能(如心智處理速度變差、記憶力減退)。這兩類變化為來自個體內在的訊息。在老化過程中,這些改變通常都意謂著失落了某些功能,損失了某些個人內在資源。

二,「改變」訊息的偵測與詮釋以及情緒反應
個人會偵測到這些變化,並對之做出詮釋(如發現自己走路變慢了,因此懷疑自己是否進入「老年」),進一步引發情緒反應。偵測、詮釋及情緒反應皆會受到個體原有的長期記憶中之知識系統影響,該系統包含對老化、死亡與疾病的態度、個人原本的生命目標╱目標結構、以及自我概念與自我形象。此系統會影響個人對訊息的偵測與詮釋,也會影響相對應之情緒反應,是個人認知系統中「由上而下」的控制性操作。

三,老化過程中「老年態度」往往造成內心的衝突
人在身屬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老化是必然的,然而現今的社會普遍呈現對「老年」的排斥,甚至歧視,因此在成長的過程裡,個人(年輕之)很容易將「老年或老年人」當作外於個人的「對象」,而對之形成偏向負向的態度。這項態度在老化的過程中即造成「自己成為自己所排斥的對象」的矛盾,亦即個人從不認為自己是老年人到認定是老年人的過渡期中,會面臨接受自己與排斥自己的衝突,有些研究者甚至將之比擬成面臨「受災難」的狀態。如果期待有「最適(optimal) 老化」,個人即需要有效處理此過渡期的衝突。這項衝突的解?包含外部社會文化大環境的改善與個人內在身心因素的改變。兩類因素均各自含有許多研究變項或主題,且各變項或主題之間常是緊密關連且相互影響的。

四,老化適應與最適老化
在個人知識系統的「由上而下」影響之下,個體偵測、詮釋改變訊息與相對的情緒反應之後,進入「選擇」與「最適化及補償」的歷程。「選擇」意指個體在面對此變化時,必須重新訂定或選擇自己的「生活目標」,以及評估可以運用哪些內、外在資源來達成這些目標。此「選擇」心理歷程牽涉到原有的知識系統之改變,亦即可能造成自我概念的變化與生命目標的重組。同時,個體經由選擇的過程嘗試建立或重組生活目標並找出自己可以運用的資源之際,即進一步試著「最適化」:試著利用尚可以運用的內、外在資源補償已經損失的部分。這個最適化歷程包含問題解決以及做出決定(如老人發現自己記憶力變差了,但計畫能力仍舊很好,因此利用記事本來提醒自己該做的事)。此外「選擇—最適化—補償」的思考歷程,特別強調的是個體在適應時的彈性,例如當個體能夠在選擇生活目標上有彈性,且能充分利用仍有的資源,其進行「選擇」時的可能性也會更多,自我概念也較不易受損;由此亦可知,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參見圖一中間的第二大格)。

五,因應,檢視適應效果,回饋到前面兩大歷程,再調整
而在此訊息處理歷程之後,個體會依據其「選擇—最適化—補償」的思考結果,做出相應的因應行為,展現在日常生活中,並形成適應之效果(圖一右側的第三大格)。此項效果的檢視與詮釋即回饋到前面兩大歷程,引起下一階段的因應與適應。研究「好的老化」的基礎概念除了最適老化之外,還包括成功老化、積極老化、健康老化、正向老化等等,採用最適老化作為基礎概念是在強調每個人都可以就其目前的身心狀?與其身處的社會、文化、物理環境作為分析的起點,瞭解並設計最適合自己的好的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