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1:冠狀動脈病診斷與治療新進展
New Advan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D

程 序 表

S11-2
分子影像診斷在冠動脈病的定位
吳彥雯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 核子醫學科

  心血管病是國人的重要疾病之一,造成的醫療照護支出逐年增加,付出之社會成本相當高。因此在症狀及併發症發生前,對高危險病群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積極治療,是極為重要的課題。過去研究顯示,不穩定性斑塊產生裂隙、突然破裂及後續之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及缺血性腦中風等病變的主要原因。臨床上冠心症的認知,多以管腔嚴重狹窄、產生心肌缺氧或出現心肌梗塞等作為診斷標準。然而,大部分人在急性病症出現前常沒有症狀,因此危險性常會被低估;另一方面,當患者出現相關的併發症時,常已無法完全逆轉。

  動脈硬化斑塊的發生是一連串複雜且交互影響的過程。初期是巨噬細胞及淋巴球等面對蓄積在動脈壁的致病性脂蛋白的急性發炎,隨後造成的整體炎症反應及細胞增生,過程中涉及的分子相當多。當斑塊逐漸變大,血管腔徑漸漸縮小,開始阻礙血流,就可能產生下游的組織缺氧。此外,動脈硬化斑塊中心壞死的脂肪核心形成且逐漸變大時會吸引來更多的發炎巨噬細胞聚集,容易在斑塊表面形成裂隙潰瘍。一旦崩解,就會迅速引發大量的血栓形成、阻塞血管,這就是所謂的“不穩定硬化斑塊”及其產生的併發症。

  早期偵測不穩定性硬化斑塊一直是臨床醫師的一大挑戰。傳統的影像檢查工具例如侵襲性的血管內超音波、或是非侵襲性的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或是核醫影像工具等、各有優缺點及侷限性;而利用動脈硬化致病機轉的分子影像檢查早期偵測不穩定的動脈硬化斑塊,也是很多人的期待,不過目前尚在研究階段,沒有很多臨床應用的經驗。本次演講將針對當今分子影像診斷在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現況及發展,在冠心症的可能角色作介紹,並討論未來可能在冠動脈病的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