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2:失智症照護的挑戰與因應
The challenge and response of dementia care

程 序 表

E2-4
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的非藥物治療
歐陽文貞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

  失智症是老人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其症狀可同時出現認知問題、行為精神問題及日常生活問題。至少70%以上的失智症有明顯的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BPSD對患者本身生活品質的衝擊、對照顧者的體力、心理、人際社會及經濟上極大的負擔。

  雖然近十多年來,針對失智症認知方面的藥物治療已有突破,新一代的抗失智症藥物如乙醯膽鹼脢抑制劑、NMDA抑制劑等的相繼上市,但是上述藥物及精神治療藥物(psychotropics)對BPSD的治療仍進展有限。許多失智症的治療指引都建議針對BPSD治療,非藥物治療仍是優先考慮的選項之一。

  綜合實證文獻顯示:針對BPSD的非藥物治療中,以音樂治療及芳香療法最有隨機分派的實驗性研究(randomized-control trial, RCT)資料支持,透過上述的治療均能減輕認知功能退化速度及改善BPSD;懷舊治療僅有少數RCT或長期追蹤研究資料支持其對BPSD中的認知、憂鬱情緒或行為症狀都有改善效果;唯上述的音樂治療及芳香治療的研究設計不佳、追蹤時間過短、控制介入組與對照組的干擾因素不易及研究樣本較小等問題。此外,雖然大家都相信家屬/照顧者/工作人員認知教育及照顧者的情緒支持團體對減緩BPSD有效,寵物陪伴活動、園藝活動或其他職能治療對減緩失智症患者焦躁情緒可能有幫助,但仍鮮少實證資料。

  整體而言,臨床醫師針對失智症患者精神行為症狀使用非藥物治療時,應審視個案之背景、身心狀況、個別差異與可能文化差異來決定介入方式;並定期評估療效,並考慮同時加入藥物治療或減輕藥物的使用劑量。未來針對BPSD,如何建立台灣本土性非藥物治療模式是十分值得努力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