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3:口腔醫療新境界
New perception on oral medical care

程 序 表

E3-4
齒槽結構再生之臨床醫療現況及研究展望
Regeneration of dentoalveolar apparatus: from the bedside to the state of the art
張博鈞
臺大醫院牙科部

  牙周病為細菌侵犯造成齒槽組織破壞的過程,好犯於超過80%之國人,且為國人成年期牙齒喪失之主要原因一。是以牙周病治療除了必須徹底清除病灶,亦須著重於重建受損或喪失之齒槽組織,以利於咀嚼功能與顏面美觀之恢復。齒槽結構重建之概念,已由早期填補骨骼替代物(bone substitutes)、引導組織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至現今廣泛使用生物活性因子(bioactive molecules)。然而,其臨床療效仍存在侷限及不可預測性,其主因之一在於對於生物活性或生長因子之作用與組織復原過程無法有效掌握。
為了改善臨床困境,本研究團隊採用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方式將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透過載體植入動物之齒槽組織,得到良好之組織再生效果,並且無局部或系統性之副作用。此外,透過電液動力原子化(electrohydrodynamic atomization),我們出製作可同時攜帶並分時釋放PDGF和simvastatin之雙層微粒(microsphere),於體內實驗得到更佳大量新生組織生成並加速其成熟。此外,透過使用低能量之LED光束照射,PDGF誘導之組織再生初期亦得到加速。未來我們將製作多重組元(multi-components)載體,除了攜帶多重生物活性因子外,更期待能透過載體之結構更進一步引導並協調多重組織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