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4:畢業後的醫學教育

程 序 表

E4-6
畢業後的物理治療教育
曹昭懿
臺大物理治療學系

  臺灣物理治療師的考照資格是經實習合格之大專物理治療畢業生,目前之教育訓練制度有大學與技職兩個體系,每年畢業生約1200名,獲取執照者400名。這樣訓練出來的治療師,以往在醫院中工作游刃有餘,而在現今越發複雜的醫療體系與健康需求環境中,考照前的學校訓練,有所不足,因而畢業後的訓練制度益發重要。

  以往畢業後的訓練,由物理治療學會、全聯會或各地方公會視會員需要與所獲取之資源不定期開課,物理治療師的參與亦屬自由性質,無任何規範需遵循;因此,物理治療學會雖訂有治療師之分級制度,並無強制效力。真正有法源規範之畢業後教育,是2007年起,衛生署主導在專業人員法中列入執業每六年需取得150小時之特定繼續教育學分始得換照的規定;所謂特定學分是指需涵蓋倫理、法規、兩性等學分,而非僅止於專業技能的精進。醫策會同年也推出了新進人員二年期的訓練計畫,一開始是考照後兩年內訓練兩年,許多畢業考照後未立即執業的治療師(例如先攻讀碩士學位者),一開始進入臨床並無法接受有制度的職場專業訓練。2011年此訓練制度改為考照後四年內需接受兩年訓練,才有更多的職場新人獲得畢業後有制度的在職訓練。在2011年醫策會規定教學醫院評鑑含各專業之教育訓練計畫後,又有更多新人獲益。

  物理治療師的畢業後教育訓練計畫,是為了提升物理治療的照護品質,增強新進物理治療師基本物理治療能力所設計的,希望新進治療師除了具備臨床專業與核心能力外,能有專業倫理與溝通協調能力,以「病人為中心」和「全人照護」的臨床工作態度,並能有跨領域合作,與各專業共同照護病人的能力。因此,在專業團體設計的課程中包括: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實務課程;前者含專業倫理與溝通能力、實證醫學與醫學研究、行政管理等相關課程;後者則依各醫院特色給予實務訓練,並鼓勵跨領域合作訓練。

  上述的訓練課程與規範,為國人的健康照護有了初步的保障,然而,對於許多第一個職場在社區診所的新進治療師,卻少了如此之訓練機會,這是未來我們要更全面性推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