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5:新流感的防治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vel influenza virus

程 序 表

E5-1
新流感病毒何處來:禽流感的過去與現在
王金和
台灣大學獸醫學系

  禽流感一直穩定的存在野鳥的腸管,隨著候鳥遷移而散布到世界各地,由候鳥傳給水禽,再由水禽傳給家禽,在家禽有免疫的壓力,並轉變為高病原性的毒株。下列為評定病原性的方法,接種雞隻造成75%以上死亡率,或雞隻靜脈內病原指數 (intravenous pathogenicity index, IVPI) 大於1.2者為高病原性毒株;為減少使用實驗動物,多以定序方法探求其病原性,HA的切割位序列含有4個鹼性胺基酸以上者為高病原性毒株。第11個胺基酸N的醣基化的消失,也使病原性增高。

  台灣的H6N1病毒已在養禽場存在41年以上,為禽場常見的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其HA序列及IVPI都顯示其低病原性的特性。台灣的豬隻亦曾有H6N1的抗體,顯示豬隻曾被H6N1病毒感染,但其傳播能力遠比在雞群低。2000年初開始HA出現G228S,與2013年感染人的病毒相同,但其PB2皆為E627,並未出現感染人的E627K。

  2003年12月台灣雞隻首次發生H5N2,其病毒的HA及NA基因與墨西哥毒株相近,內部6段基因則來至台灣的H6N1病毒。2004年,共發生24場,撲殺38萬隻雞;雖然撲殺感染雞隻,但並未撲滅病毒,同一病毒一直流傳至今,演化為高病原性的。由抗體顯示,2003年之前雞隻病無抗H5抗體,之後則一直有抗體存在。

  2013年3月中國發生H7N9禽流感感染人的案例,其病毒皆由活禽市場來的,官方資料示H7N9病毒陽性率0.027%;但3月31日,研究單位在上海活禽市場採樣,分離率達7%。一般由活禽市場採樣,禽流感分離率約為10%,H7為1.6%。由人分離到的H7N9可以在雪貂傳染,由禽分離到的H7N9則否。台灣曾於鴨及候鳥分離出H7N7及H7N9病毒。

  由實驗室的研究結果得知,培養的氣管上皮細胞顯示家禽纖毛細胞接受體的醣鍵型式為2,3鍵連結,杯狀細胞接受體多含2,6鍵連結,禽流感病毒好感染纖毛細胞;人的纖毛細胞接受體多含2,3鍵連結,非纖毛細胞接受體多含2,6鍵連結,人流感病毒好感染非纖毛細胞。另尋求單株抗體的抗原決定位,發現其作用部位與接受體接近,因此具中和能力,可能有診斷與發展廣效疫苗的應用價值。

  由中國的經驗得知,活禽市場為病毒的主要污染源,應加強監測,防止病毒散佈,保障人類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