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6:慢性C型肝炎治療的新進展
Adv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程 序 表

E6-1
亞太地區之慢性C型肝炎治療
戴嘉言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估計亞太地區有近千萬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患,台灣地區成年人約有3至5 %,然而在某些區域C 型肝炎盛行率高達 20 % 以上。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會導致慢性肝病,隨後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積極治療慢性 C 型肝炎可以減少發生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的危險性,也可延長病人的存活。對於慢性 C 型肝炎之治療,長效型干擾素和Ribavirin(PR)合併治療已成為標準照護(standard of care),病毒基因型與治療療效有絕大的關聯性,如台灣基因型第一型之慢性 C 型肝炎病患,PR 合併治療之療效(持續病毒反應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可達77% 以上,高於西方國家的50%,至於基因型非第一型之慢性 C 型肝炎病患PR合併治療之療效更可達 90% 以上,也高於西方國家的80%。

  眾多因素會影響慢性 C 型肝炎之治療效果,其中治療後病毒變化亦即病毒動力學(viral kinetics)至為重要,基因型第一型之慢性 C 型肝炎如果治療一個月後,病患血中病毒即已消失,達到快速病毒反應(rapid virologic response, RVR),治療6個月就可達到很好效果;如果未達到RVR,治療期間可能須延長到12個月;對於基因型非第一型的慢性 C 型肝炎,如果達到RVR,治療4個月療效幾達100%。若治療三個月,病患血中病毒下降未達100倍(早期病毒反應, EVR),繼續治療就沒什麼效果,應考慮中止治療。如此運用病毒因子包括基因型與病毒動力學發展出個人化(individualized therapy)治療指引,為重要之里程碑。

  宿主因子中,介白素(interleukin) 28B基因多型性被發現可極為有效預測治療反應,具有較「好」基因型病患,治療反應明顯比具較「差」基因型病患好。而亞太地區病患有8成以上帶有這種「好」基因型,如此可解釋亞太病患較歐美病人有較好之治療反應。近年來直接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有蓬勃的發展,可惜目前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仍無法取得核准新藥為病人治療,因PR合併治療療效不錯,且核准藥物仍有不少副作用,故目前治療主流仍是PR,國內健保制度對於慢性 C 型肝炎治療給付藥物費用,目前治療之準則已納入個人化治療精神,亦對於治療失敗之病患提供有條件之第二療程之給付,對病患可說是極大之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