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9:台灣中期照護的現況與展望
The new horizon of intermediate care in Taiwan

程 序 表

E9-2
台灣急性後期照護之規劃建議
吳肖琪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美國的急性後期照護或稱急性期後照護(post acute care, PAC)或英國的中期照護(intermediate care)或過渡期照護(transitional care),係指住院病人急性期過後,若屬於可逆可復原的疾病且仍有照護需求,則不會繼續住院,而是下轉到社區或家中接受連續性照護,以避免個案過早進入長照體系或發生再住院的情形。PAC讓病患從原本的使用住院轉移到使用較少資源且較適當的機構或返家恢復健康,而非留在急性病房。Medicare在1983年實施以疾病診斷關聯群(Diagnostic Related Groups, DRGs)支付急性住院後,醫院有減少急性住院日數之誘因,讓病患盡早回家或轉至PAC。Intermediate care很容易和美國長照體系裡的中期照護機構(intermediate care facility,類似國內養護機構)混淆,故字面上建議使用急性後期照護或急性期後照護。

  美國急性後期照護常見之疾病或處置,包含腦中風、髖/膝關節置換、髖/膝關節骨折、肺炎、心臟衰竭、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等;PAC機構主要區分為技術性護理之家(skill nursing facilities, SNFs)、居家健康服務(home health agencies, HHAs)、復健機構(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facilities, IRFs)及長期照護醫院(long-term care hospitals, LTCHs)四類,以居家健康服務及技術性護理之家為主,其次為復健機構,最後才是昂貴的長期照護醫院,2006年美國PAC病人60.3%的病人會使用居家健康服務,47.8%的病人會使用技術性護理機構,11.7%的病人會使用復健機構,2.7%的病人會使用長照醫院;針對急性住院出院後仍需要每天3小時以上積極復健治療且體力能夠承受者始能給付復健機構。為能更有效抑制醫療費用的上漲,CMS開始試辦包裹式支付制度(bundled payment),以合併支付急性與急性後期照護療程。

  有鑑於人口快速老化,國內宜以資源耗用較少之PAC照護替代住院照護,參考美國Medicare的PAC支付經驗,我國PAC應屬健保的一部分;考量健保署新的支付方式會先由試辦計畫開始,建議初期以腦中風、髖/膝關節置換、蜂窩性組織炎等常見之PAC項目優先辦理,而非全面實施;服務提供部分,政府應鼓勵與培育居家照護、護理之家、社區復健機構等社區服務單位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