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3:肢體及顏面複合組織移植的進展

程 序 表

S3-2
臨床異體複合移植介紹及最新發展
林承弘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

  自體複合移植(vascularized composite auto-transplantation)是近三、四十年來整形重建外科的最大突破;然而,自體複合移植有其侷限,如整隻手截肢、咽喉因腫瘤切除,以及複雜性的臉部缺損,以現有的自體複合移植仍無法達成重建目標。因此,嘗試以捐贈者同一部位的異體複合移植(vascularized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進行重建,自然擁有臨床應用無限的潛力。

  在技術上,這種異體複合移植與自體複合移植並無不同,然而接受異體移植後,捐贈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免疫屏障會引起不易克服的排斥現象。雖然臨床上常使用免疫抑制劑來治療排斥現象,但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會增加感染、腸胃毒性、血液反應、糖尿病、腎功能衰竭以及發生腫瘤的機會,亦可能產生類固醇長期使用的後遺症如大腿骨缺血壞死等可能危險的副作用。因此,世界上多所頂尖醫學中心都已投入研究,亟思解決排斥及長期免疫用藥副作用的困境。相關的動物實驗及人體試驗已初步證實較不具副作用的免疫抑制療法及局部藥物使用可施行於異體複合移植防治排斥。

  至今,全世界臨床上肢移植已超過八十例,臉部移植也有二十五例,也已經有上肢移植及臉部感覺及肌肉表情等功能恢復的初步報告。根據文獻報告及會議論文得知,完整且密集的急性排斥監控以及適當的免疫抑制劑調控再加上持續的功能復健是成功的異體複合移植不可或缺之要素。本演講內容將簡介臨床異體複合移植的歷史背景,上肢及臉部移植的臨床需求、適應症及初步的功能性評估,多肢體或臉及雙上肢移植的風險及嚴重併發症以及燒燙傷病人移植時的特別考量,唯有在充分溝通、合理期望及在免疫抑制劑合適的使用與監控下將副作用降至最低,並在充分的心理社會支持下面對新的自我形象及外界的關注,才能經由異體複合移植提高傷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