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3:肢體及顏面複合組織移植的進展

程 序 表

S3-3
從台灣肝臟移植的發展歷程看複合組織移植的展望
陳肇隆
高雄長庚醫院

  台灣肝臟移植的發展歷程是在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並率先採用腦死亡定義,促成我國在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韓國、香港早了10至12年,促成我國器官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也為三年後的心臟移植、七年後的肺臟移植鋪路。

  近30年來高雄長庚團隊在肝臟移植領域不斷尋求精進與突破,也創立多項台灣、亞洲及全球的肝臟移植紀錄,並在活體肝臟移植維持優於歐美日的存活率,為全球最高之ㄧ。1994年完成我國首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手術,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臟移植手術,1997年完成全球首例未輸血活體肝臟移植手術,1999年完成我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手術,2012年達成1000例肝臟移植手術。

  人類複合組織缺損是指包括皮膚軟組織、肌肉、骨骼、神經血管等複雜性缺損,通常因嚴重外傷、外科手術、先天異常或其他因素造成顏面、四肢重大缺損,這類重建一直是外科的挑戰,雖義肢或人工prosthesis可近亂真,但功能上乃難以突破。1998年法國里昂完成世界首例手移植,2005年法國變臉移植成功迄今,各種複合組織移植如手、臉、腹壁、氣管、子宮、陰莖等,共達100餘例。

  長庚體系顯微及顱顏重建團隊的自體顯微組織重建技術已臻國際一流水準。高雄長庚郭耀仁教授團隊亦獲衛生署核可,將進行手移植人體試驗。相較於器官移植,已無1980年代腦死判定的法律爭議,但仍面臨以下挑戰:
(一) 醫學倫理、知情同意,此類手術雖非拯救生命,而是改善生活品質。仍須充分考慮手術風險及術後照顧問題,以及精神評估、心理、家庭支持等。
(二) 器捐風氣不盛,器官短缺,仍需加強器捐宣導。
(三) 免疫抑制劑相關併發症的使用以及副作用風險評估,需科際整合的完整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