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討論4:分子影像轉譯研究的新進展
Recent advance of molecular imaging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程 序 表

S4-5
Translating PET imaging into clinical practice
曾凱元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核子醫學部

 核醫正子掃描引進國內已有20年的歷史,前半部重點放在醫學研究上,近十年才在臨床使用上逐漸嶄露頭角。然而,由於保險給付的限制以及臨床研究的資料尚在累積當中,只有FDG PET Scan在九種癌症之診斷上獲得臨床醫界的採用,不惟是一個遺憾。
現行的FDG PET Scan主要是透過癌症細胞膜上的Glut 以及內部的Hexokinase增加而診斷惡性癌症細胞之存活。然而,惡性腫瘤細胞的分子化學變化何止萬千種,除了葡萄糖代謝可用FDG PET Scan 來探究之外,它的細胞分裂增加,血管新生,缺氧,脂肪代謝增加,甚至一些特殊的代謝產物如多巴胺之增加,再再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子標靶對象。正子探針 (PET probes) 或正子藥物 (PET radiopharma-ceuticles) 在人體內針對這些不同的分子標靶可以經由結合或代謝的過程而顯影,使得癌症細胞無所遁形。

  隨著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癌症的分子標靶表現有了越多的瞭解,正子掃描所研發之正子探針也越來越多,至於哪些最後可以進入真正的臨床應用而造福人類則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也是另一個具有潛力的發展方向。透過β-類澱粉蛋白或tau蛋白之聚積,學者們已研發出可用的正子探針與之結合來証實Alzheimer’s disease之存在。正子掃描在巴金森氏病之診斷更是從1983年就已研發出18F-DOPA而獲得臨床神經學界之採用。未來將會有更多能用於臨床診斷的PET probes研發出來。

  這個從基礎研究轉譯成臨床工具的過程相當漫長,唯有通過醫界各方面的合作才能克盡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