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5:良性攝護腺肥大的治療迷思

程 序 表

S5-0
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迷思
黃一勝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 新光醫院外科部

 良性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好發的疾病之一,雖不至於致命,但影響生活品質至鉅。
眾所周知BPH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是一個組織學的診斷,5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就大約有50%以上有BPH,但不見得有臨床上的症狀。LUTS (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則是下尿道症候群,但卻不只包括BPH,還包括膀胱功能異常,尿道狹窄及一些神經泌尿症狀,因此臨床上如何「正名」,正確合適的使用BPH或LUTS來表現病人的疾病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此外,病人之症狀嚴重程度,臨床上最常用的就是國際攝護腺症狀指數(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nptom score,IPSS)。在門診時是由醫師詢問記錄呢 (時間可能不允許)?還是由病人自行填寫(準確度有待商確);除了臨床使用外,可以做那些方面的研究呢?這都是非常有趣的問題。無可否認,良性攝護腺肥大的第一線治療是藥物治療,包括α-blockers,5-αreductase inhibitors,antimuscarinic agents 及其它;如何選擇單一治療?如何選擇多種藥物治療,如何追蹤監測,服藥過程中有無癌化的可能?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

  當攝護腺肥大的病情加重,病人已無法滿意治療的效果時,或病人有其他合併症發生,包括血尿、膿尿、膀胱結石、急性尿阻塞及腎功能不全,或疑似併有攝護腺癌時,手術治療就是一個最根本的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經尿道攝護腺切除手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 TURP)外,還有目前流行的雷射手術。是否雷射治療就比較好嗎? 雷射的種類那麼多,要選用那一種呢?

  臨床上,這些治療迷思還是蠻普遍的,是很多病人焦慮的問題,也是醫師們正努力研究想去克服的課題,藉此次醫學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為大家破除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