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3:感控

S3-1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流行病學
吳俊穎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胃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排名第四位的癌症,每年有74萬人死於胃癌;2011年台灣總共有2288人死於胃癌,標準化的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6.8人。胃癌的平均年齡層為60-80歲;台灣的胃癌患者平均罹患年齡從1988年的66歲增加到2011年的74歲;胃癌的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2011年台灣有1482位男性死於胃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9.1人;女性則有806位死於胃癌,標準化死亡率為4.7人。遠端胃癌在發展中國家較多,與環境因素,特別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等生活習慣相關,而近端胃癌則與宿主及肥胖等因素關係較為密切。在環境因素部分,高鹽食物、食物中的硝酸鹽、喝酒與抽菸都被發現與胃癌的發生相關。在宿主的基因部分,僅有10%的胃癌患者屬於遺傳性,但有一等親胃癌家族史的族群有較高的胃癌風險,但其預後反而較好。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會增加兩倍左右的胃癌風險,幽門螺旋桿菌的特定菌株(譬如:CagA、vacA s1等基因),配合環境的因素以及宿主特定基因表現(譬如:IL-1B-511等基因多型性),從而促進了胃癌的發生。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使用,與胃癌較低的發生率有關。
而全世界約有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不同的地區有顯著的盛行率差異存在,台灣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在最近的十幾年有顯著下降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新生世代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持續下降;二、在過去十幾年間,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的人數增加了兩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的顯著減少,反應在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的疾病變化上:台灣的胃潰瘍住院發生率在1997年到2006年之間減少了45%,而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則減少了65%,其中出血性胃潰瘍由每年每十萬人口117人減少到61人,出血性十二指腸潰瘍由每十萬人口108人減少到40人;但台灣胃酸逆流患者則有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