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1:模擬醫學之臨床運用

程 序 表

E1-5
模擬醫學之臨床應用:急診醫學及災難醫學
曾理銘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

  若從Laerdal公司於1960年代推出Resusci Anne起算,以人體模型(manikin) 進行各式急救訓練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高擬真模擬病人(high-fidelity human patient simulator)逐漸流行。許多研究顯示,在訓練醫療人員對緊急情況的處置能力的成效方面,並不亞於訓練過的模擬病人(trained human actor)。高擬真模擬人不受時間限制,且沒有臨場表現差異的優勢,使更多醫療人員得以接受訓練。而高階模擬人甚至可以自動精確記錄各種處置的執行,例如電擊時間及方式、藥物種類及劑量、CPR壓胸品質、插管及通氣的狀況,更是優於傳統必須靠評量者的觀察。
  過去數年,我們在新光醫院急診科利用晨會時間定期舉行模擬醫學訓練;以住院醫師搭配PGY或intern,以及護理師甚至緊急救護技術員受訓學員的方式,進行情境研練。這樣的設計除了可以對急救處置進行分析及討論,同時也可以建立團隊合作的常規及默契。
  情境的設計除了類似ACLS megacode等基本標準急救流程外,也會針對近期特殊案例,進行類似mortality and morbidity討論會的演練。相對於傳統的病例討論,高擬真模擬醫學訓練臨場感十足,亦可由多組團隊演練後再進行總和討論,同時又可以讓平常較少參與的護理師等其他醫療人員加入討論。
  科際間的訓練工作坊是另一個重點。例如由急診科、神經科、加護病房、藥師、呼吸治療師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急性腦中風治療訓練,已確實減少臨床失誤、並大量減輕相關人員的臨場緊張程度。甚至經由多次演練,也改進了部分標準流程。
災難醫學及到院前救護的應用,則是近年新的研究重點。因為科技進步,高擬真模擬病人開始有無線傳輸的功能,使得開放空間操作變得可行;而無線影音傳輸的品質和穩定度提升,也讓重要的訓練後討論講評不再是單純口述。
  本次將分享過去我們在以上相關主題的應用經驗,以及全球最新相關趨勢及研究。期盼能夠共同創造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