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10:台灣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馬兜鈴酸致癌性的探討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ncer–Carcinogenesis of Aristolochic acid

程 序 表

E10-1
台灣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特色--泌尿科醫師之角度
陳忠信
臺大醫院泌尿部

  泌尿上皮癌係發生於所有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因此包括膀胱癌、尿道癌、輸尿管癌與腎盂癌等。其中膀胱癌所佔比率最大,約為六成,每年新增案例數約有2000名,其症狀與原因與他國並無太大不同。然而相較於世界各地的泌尿上皮癌,台灣的上泌尿道(包括輸尿管與腎盂)泌尿上皮癌不但發生率高,其臨床表現上還真是與眾不同。
  目前,台灣每年新診斷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案例約為1000人,發生率為每年每十萬人4人。看似不多,但相較於我們的近鄰,如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台灣的發生率為其4至5倍之多。即使與美國相較,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發生率也有5倍之譜。觀察過去30年來的發生率,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並非一直有這麼多的案例,其發生率的快速增加可追溯至1990年。此外,台灣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此性別比率尤為特別;因為各國的泌尿上皮癌,無分腫瘤位置,男性案例均是女性案例數的兩倍以上。
  臨床上,多數泌尿科醫師也注意到兩個此類病人的特色。許多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病人有較差的腎臟功能;更觀察到腎衰竭病人有較高罹病比率。另外,約有兩成左右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病人,提及過去曾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服用中草藥的病史。是此,台灣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腎衰竭、中草藥服用史在十多年前,已被發現在臨床上高度相關。近來,隨者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突變基因等研究的進展,我們已了解台灣至少三成以上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為中草藥中馬兜鈴酸所致。而這類病人有著年輕、女性、較差腎功能、少吸菸史等特色,其腫瘤更有較惡性分化、較差臨床期別、與較多對側上泌尿道復發的表現。
   雖然台灣已於2003年正式禁止了含馬兜鈴酸中藥材的進口與使用,然目前案例數仍居高不下,其造成台灣病人的危害仍在持續中。因此,我們仍因繼續關注此疾病,並應對高危險族群,如腎功能異常或曾服用中草藥者,進行尿液篩檢,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於非高危險族群,若有無痛性之血尿也應積極檢驗。期待隨著馬兜鈴酸暴露的減少,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案例也能在數年後逐步下降,但在此時此刻,我們仍應審慎面對,勿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