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7:消化不良的新進展
Recent advances in dyspepsia

程 序 表

E7-1
消化不良的新進展:流行病學
曾屏輝
臺大醫院內科部

  所謂「消化不良」(Dyspepsia)指的是源自胃或十二指腸區域的消化道症狀,常見的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熱、餐後腹脹、嗝氣、容易有飽足感或是無法吃完正常份量的一餐等。根據西方國家的流行病學研究,消化不良在一般民眾的盛行率約為5-12%。消化不良在台灣也是相當常見,在接受自費健康檢查的個案的盛行率可以高達27%。「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一種異質性疾病,根據最新的羅馬會議診斷準則第三版 (Rome III Criteria),主要特徵為廣泛的慢性上腹部症狀,如疼痛,灼熱感,以及各種來自胃或十二指腸區域的用餐後症狀,然而必須先排除任何結構性或代謝性疾病的可能因素。根據統計,功能性消化不良大概影響所有成年人口的10-30%,是我們醫師臨床執業中所遇到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台灣的盛行率,根據羅馬會議診斷準則第一版與第二版的標準分別是23.8%和11.8%。在最近發表的一個於2005-2008年對台灣4275位隨機抽樣的一般民眾進行的大規模「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功能性胃腸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根據羅馬會議診斷準則第三版症狀問卷的盛行率約為26.2%;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盛行率為5.3%,是第二常見之功能性胃腸疾病,僅次於非特定之功能性腸道疾病(Unspecified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 之8.9%。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常合併有其他功能性胃腸疾病,例如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或胃食道逆流症(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因而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在長期受到這種慢性疾病的困擾而容易併發其他心理或精神疾病,包括身心症(Somatization)、焦慮(Anxiety)、憂鬱(Depression)及睡眠障礙。同時,這種充滿緊張與精神壓力的生活型態可能會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之生理與心理層面造成負面的影響。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影響患者的就醫行為,過去的研究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經常因為消化不良症狀或其他器官系統症狀就醫,也較常因病曠職或曠課(Absenteeism),因而對社會和經濟層面造成沉重的負擔,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