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3:肺癌的篩檢與治療
Lung cancer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

程 序 表

S13-4
肺癌之非外科性介入處置:放射線科醫師之觀點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lung cancer: radiologist’s perspectives
張允中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

  肺癌之非外科性介入處置包含影像導引腫瘤切片(tumor biopsy)、腫瘤定位(tumor localization)、與腫瘤消融(tumor ablation)。這些放射線科之非外科性介入處置,如果經過適當之評估,基本上之安全性很高,但仍可能有極少數之合併症例如大量氣胸或血胸需放置胸管引流、臨床顯著之咳血須氣管插管、空氣栓塞、休克等須緊急處置。
  影像導引腫瘤切片(biopsy)主要為在電腦斷層(CT)指引利用切片針經過皮膚刺入腫瘤,以達到組織取樣之目的,目前之準確率幾乎都在90%以上,多數病患術後數小時臥床觀察,若無異狀即可下床活動。
  術前CT導引之腫瘤定位可以協助外科醫師方便進行微創之胸腔鏡手術,尤其對於一些在術中不易觸診之微小結節、或毛玻璃狀結節,此方法對於外科幫忙極大,在精確定位下,可以縮短手術時間。定位之方法可以使用有勾之細線、或特殊染料等方式進行。基於病患之舒適,目前台大醫院已全面採取染料定位為主,也有很好之結果。
  對於一些無法手術以及化學治療效果不佳之肺癌或轉移肺腫瘤,經過仔細評估,CT導引經皮腫瘤消融對於一些肺腫瘤局部控制之療效。腫瘤消融目前使用之方法有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冰凍治療(cryotherapy, Cryo)等。RFA射頻消融是目前最廣泛使用之溫度消融方法。不論RFA或MW都是將組織熱達到細胞毒性的溫度,當溫度達到攝氏60度以上即可造成立即細胞死亡,50-60度可以在幾分鐘造成凝結(coagulation)與細胞死亡。RFA與MW均可因為加熱組織而造成細胞毒性,但兩者之原理截然不同,對於不同組織型態應有不同考量。RFA必須建立一個完整電流迴路(electrical circuit),頻率約為480kHz,藉由溫度引起凝結性壞死(thermocoagulation necrosis)造成細胞死亡,原理為經由分子震盪與撞擊(oscillation and collision)產熱,其強度與電流成比例。 其主動加熱效應局限於電極周圍數毫米(mm),周圍之消融帶微借助熱傳導達成。MW微波消融使用900MHz-2450 MHz頻率之電磁波,主要原理為藉由激發水分子產生凝結性壞死(coagulation necrosis)而造成細胞死亡,相較於RFA,MW其產生腫瘤內溫度較高、較大之消融體積、較短之消融時間等。肺臟組織與環境不同於其他實質臟器如肝臟或腎臟等,病灶靠近血管也會有”heat sink effect”,特別的是肺臟本身也會有隔熱效果。Cryo利用結冰(freezing)與解凍(thawing)結合以達到細胞傷害之目的,降溫造成代謝降低、細胞外晶體形成、細胞去水、最後造成細胞內晶體形成、細胞膜破裂。在過程中可以在CT影像見到冰球之形成。這些腫瘤消融方式都是非外科性介入處置之新選擇,可以依照各醫院之經驗與喜好來選擇最適合之方式。